為拍電影賠掉三棟房子、終于一圓多年矢志不渝的電影夢……臺灣藝人的一番自白,讓全場一片唏噓。4月17日,作為北京國際電影節的系列活動之一,臺灣電影發布會在北京世紀壇舉行。彭恰恰,大陸觀眾所熟悉的《家有仙妻》中的阿貴,攜自導影片《鐵獅玉玲瓏2》,與《風中家族》等臺灣電影的主創人員一起推介影片,動情訴說、耍寶搞笑,期待能在大陸市場賣出好價錢。
電影《賽德克·巴萊》劇照。資料圖片
大陸電影市場東風勁吹
香港電影因臺灣而興,因臺灣而落——香港導演王晶曾經如是說:因為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經濟快速發展,資金充裕,大量投資香港電影。加上臺灣當時對好萊塢電影有限制,臺灣市場只能播放臺灣和香港電影,從而創造了香港電影的榮景。等到臺灣市場開放,香港電影不敵好萊塢大片,只有數百萬人口的香港養活不起國際巨星,香港電影由此衰落。
對臺灣電影來說,大陸蓬勃興起的電影市場,是否類似當年香港眼中的臺灣?2010年底,中國大陸電影票房首次突破100億元人民幣大關;到2012年,僅用8個月的時間就達到了這一成績;2015年則縮短至100天,創造了百日突破百億元的紀錄,大陸已成為除北美外第一個年度票房突破40億美元的地區。
如此驚人的成長,令周邊地區電影人艷羨不已。執導《十萬伙急》的臺灣藝人康康,便在臺灣電影發布會上笑說:“臺灣影人拍一部電影要賠掉三棟房子,大陸影人大概拍三部電影賠一棟房子。”不是大陸的房子貴,而是大陸的電影市場承載量大。
相比于臺灣,香港影人早已行動在先,上個世紀90年代便紛紛“北上”。2003年后,依據CEPA(《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等相關規定,香港電影進入內地市場不再受配額限制,合拍片中港方工作人員的比例也可高達2/3,更為香港影人北上潮推波助瀾。一時間,《英雄》《七劍》《無間道3》《赤壁》等一批口碑和票房兼收的合拍片,一度撐起內地電影市場票房半邊天。即使在風起云涌的2014年,香港與內地合拍的《西游記之大鬧天宮》《澳門風云》,也成功躋身國產電影票房前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