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萬物生長》上映10天票房艱難攀升過億后,影評人猛地出了口氣,以為殘酷的電影市場終于為火熱的青春片潑了一瓢涼水,“你看,連范冰冰和韓庚都吸引不來觀眾了,青春片還有市場嗎?”
但上映3天的《左耳》又將這瓢涼水潑給了影評人,這部主演皆新人的影片票房將近1.6億,尤其是首日上映將近5000萬的成績,讓影評人傻了眼,難道觀眾是沖著蘇有朋來的?你能回想起他拍過哪些像樣的電影嗎?《四大名捕3》中的皇帝?別開玩笑了。
一部影片的市場反應既然與導演、主演無關,那就勢必與題材相關,自《致青春》以后,“青春片”在電影公司看來就像煤老板看見了富礦,日復一日地勘探,既有《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這樣挖到煤的,也不乏《怒放》、《青春派》、《我就是我》等揣著情懷碰一鼻子灰的。票房好的青春片靠什么賣錢?《致青春》的豆瓣評分不到7分,但這并不影響掙錢,這說明青春片與質量無關而與受眾有關,當70后、80后甚至60后的青春被致了一遍后,很少有人關注到90后甚至00后的青春,《左耳》的主人公高中畢業于2009年,2013年大學畢業,與很多年輕的電影觀眾年齡接近,再加上蘇有朋大膽起用了一批堪稱素人的演員,讓觀眾既有耳目一新之感,又有代入感。話說演員是把雙刃劍,在一定程度上雖是票房保證,但也讓觀眾容易產生審美疲勞,比如《萬物生長》中的范冰冰和韓庚,你能從銀幕中看出他們是真愛嗎?還有即將上映的《何以笙簫默》,看著黃曉明和楊冪在卿卿我我,而Angelababy在一旁暗自憂傷,誰信,不久前他們還在甜蜜地撕名牌。
當然,票房好并不代表電影口碑好,穿校服懷舊,導演通過電影抒發情懷,故事松散,主題膚淺幾乎是“青春片”的通病,《左耳》雖沒“打胎”也沒逃出怪圈,不過又有多少觀眾懷揣看《教父》般的朝圣感去影院呢?電影對觀眾來講,本來就是廉價的娛樂商品。
好拍,有人看,來錢快,短平快的“青春片”幾乎成了電影市場的“創業板”,辛夷塢的另一部小說《原來你還在這里》打著“致青春2”的旗號啟動了;何炅正夜以繼日地趕工,打造自己的第一部電影《梔子花開》;滕華濤也要把張震岳的歌曲《愛之初體驗》拍成一部重口味青春喜劇……《左耳》如同一劑強心針,讓手握“青春片”資源的老板們看到了春天。
雖能強心,但不能續命。(王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