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吳秀波、姚晨主演的《離婚律師》正在熱播,兩位主演在劇中的演技獲得觀眾一致認可,但略顯“離譜”的劇情卻引來不少專業(yè)律師的憤怒!安粚I(yè)”、“不嚴謹”成了不少法律人的吐槽焦點。
吐槽的另一個視角,是與期待有差距。盡管編劇也出來辯解稱,此劇本非律政劇,而是情感大戲。仿佛在說,律政既非本劇主打,“不專業(yè)”又怎的了!
在挑剔的觀眾看來,如此回應頗有點“耍流氓”。要是出現(xiàn)在律師群戲中的庭審都可以不專業(yè),屬于中國內(nèi)地的律政劇還有令人期待之處嗎?
反方
內(nèi)地其實沒有律政劇
千萬身家律師
會在乎離婚案?
內(nèi)地其實沒有律政劇,但描述情法沖突的法律片卻不少。《秋菊打官司》、《馬背上的法庭》都曾轟動一時。在這兩部法律電影中,我們幾乎看不到律師的身影,這比起《離婚律師》中律師們的錦衣玉食相比,似乎更符合內(nèi)地多數(shù)地區(qū)的真實法律生態(tài)。
當然,年輕的法科學子更愿意接受《離婚律師》中的律師生活,而不愿意自己未來生活的想象被秋菊和山杠爺所扼殺。我的一些本科學生就在朋友圈里對這種都市律師生活津津樂道,充滿向往。我的另一些律師朋友,多數(shù)都忽略了這樣的電視劇。他們要么無暇顧及;要么基本否定。
本來嘛,現(xiàn)實生活中的“離婚律師”有多大的比率能在40歲前就成為“池一億”?千萬級身家的律師,也不會在乎離婚案件吧。他們更信奉的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而像姚大嘴那種初出茅廬的小律師,哪有資格為律所打贏了官司被眾多同事艷羨?且不說只有極少數(shù)的律所才有細致的分工合作,多數(shù)律師都是手握獨立案源單干。就說那些個從大學剛畢業(yè)出來的年輕律師,前兩年基本還都在體會為何師父要教導“初接案件應多為被告打官司”吧!
當然,姚大嘴的年輕律師之路與潘小剛比,也好不了多少,只不過很多學生觀眾故意看不到。觀眾總愛將自己替換成劇中的成功者,而不是去劇中尋找負能量。沒有老池的支持,非著名大嘴律師就是個屁。美國有所謂“法官老的好,律師少的俏”,但在我們生活講的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與其他法律片一樣,《離婚律師》也沒法將律師們真實而復雜的“公共關系學”帶入劇場。
當事人主義庭審
支撐美劇沖突
中國觀眾期待律政劇,這是個赤裸裸的事實。不僅僅是因為“法治”已成中國政治正確的大詞,也不僅僅因為內(nèi)地已有近700所法學院校每年批量生產(chǎn)數(shù)以十萬計的法科畢業(yè)生,更不用說無法計數(shù)的眾多法律愛好者和律政劇迷,這個龐大的特定觀眾群完全滿足了一個類型片的需求。
我進入高校以來,幾乎年年都做同一個調(diào)查:要求法學院的新生介紹自己為何選擇法律。最常態(tài)化的答案有兩個:一個父母之命不得不從;二是受律政劇影響懷抱法律理想。后一個答案里的律政劇,早些年間都來自TVB,比如《法網(wǎng)柔情》,《壹號皇庭》。后來就有了美劇《艾米律師》、《以法之名》以及《波士頓法律》等。
我總覺得,這些因TVB和CBS而進入法科學堂的孩子,太過輕信與理想化,并不適合在內(nèi)地從事律政這個行當。就像內(nèi)地導演怎么折騰,也拍不出《費城故事》和《律政俏佳人》一樣,我們甚至連部《辯護人》也沒有。
這無關乎導演的能力。TVB或CBS的律政劇好看,首先是因為他們所處的法律環(huán)境,給了律師們一個充分展現(xiàn)辯論技巧的舞臺。在英美法系國家或地區(qū),多奉行當事人主義的訴訟模式,律師是法庭的絕對主角。
美國的法學院流傳著一個段子,說一名校法科生請教一位著名大法官: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法官呢?大法官回答說,“這簡單。你在開庭喝下滿滿一口水,等到庭審完再咽下去,你就是一位出色的法官!”在奉行當事人主義的庭審中,沉默的法官和善辯的律師形成了一組奇妙的對比。雙方代理律師的交叉詢問,又為電影的移位提供了方便。
公訴人和律師
坐著不動如何拍
不獨內(nèi)地缺乏律政劇的司法支撐,諸多奉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的歐陸國家,也沒有什么律政劇。像法國,涉及法律題材的,多是《這個殺手不太冷》之類;德國就更別提了。我曾給學生們放過德國法庭的真實庭審紀錄片,起初學生們興趣盎然,放映不到十分鐘課堂上就睡倒了一大片。
中國也有電視臺曾雄心勃勃開設過庭審直播欄目,其結果都是夭折。《全民目擊》據(jù)說要實現(xiàn)中國內(nèi)地律政劇的突破,導演挺無畏地讓檢察官郭富城和辯方律師余男在法庭上走來走去,不斷地向觀眾耍帥,向證人施壓,向法官煽情。這在真實的庭審中,不管是律師還是檢察官,恐怕早就被法警帶出去了。
若不然,在一個相對密閉的法庭空間里,如何能拍出懸疑、緊張而不顯沉悶與乏味?如何把坐著不動的公訴人和坐著不動的律師拍得既帥呆了,又推動劇情的發(fā)展,其難度不亞于阿湯哥“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吧。
其實有沒有律政劇并無關緊要。美國有律政劇這種類型片,并不代表中國也一定要有。對電視觀眾來說,關鍵是看好劇,不違和。
《離婚律師》要拍情感片,沒什么不妥的?措娨暤亩贾,“本劇純屬虛構,請勿對號入座”。只是,各色離婚的真實感和庭審的不真實感交織在一起,太過違和。專業(yè)律師吐吐槽,既表達了內(nèi)地律政劇的期待,也提醒了編劇和電視制作者應更注重細節(jié)刻畫,這也沒什么不好。(王琳 法律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