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銅陵、廣東江門、海南海口、湖北宜都、山東滕州等地紀檢和教育部門出臺禁令,嚴禁黨員、干部操辦“謝師宴”,嚴禁教師參加宴請或接受學生及家長贈送的禮金、禮品。
尊師重教是中國流傳千年的優良傳統,通過某種形式感謝老師付出的勞動本屬人之常情。《論語》有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孔老夫子也收臘肉作學費,今人給老師一些禮物、宴請聊表謝意也未嘗不可。但近年來,謝師宴卻逐漸異化,染上了不少銅臭味。一方面,謝師宴淪為個別人的斂財工具,比如公職人員宴請老師,拉上下屬、同事,以謝師之名收取紅包;或者個別老師也通過謝師宴提醒家長們要“意思意思”,公共教育資源成了個人手中的交易籌碼。另一方面,謝師宴不斷升級也敗壞了社會風氣,土豪們用宴請餐標作為謝師之情的刻度,讓本是共敘師生情的風雅事,成了一場無節制的炫富大賽。還有的謝師宴即便不涉及貪腐斂財,鋪張浪費之嚴重,人情往來之頻繁,也給家庭帶來了經濟負擔,家長捉襟見肘,孩子也自覺丟臉。這樣的謝師宴味同嚼蠟,吃在嘴里不是滋味。
有鑒于此,有地方出臺禁令嚴禁黨員、干部操辦“謝師宴”,對剎住這股歪風很有幫助。黨員、干部作為社會精英分子、政府公職人員,理應負有帶頭凈化社會風氣,抵制歪風邪氣的責任。從以往多項禁令的執行效果來看,管住了黨員、干部,社會風氣確實大有好轉:管住了“餐桌上腐敗”,一些高檔酒樓、私人會所門可羅雀;逢年過節各級紀委給黨員干部敲敲警鐘,“過節不收禮”也讓節日過得更加清爽愜意。剎住謝師宴之風從黨員、干部入手,效果應有可期。也有人表示,不在禁令之列的普通群眾通過一些家常宴請、價格不高的小禮物表達對老師的謝意,倒也無需“一刀切”禁止。禁令意在避免敗壞社會風氣、防止公權變現,普通市民選擇一些適當方式感謝老師,這份情意不應被禁令誤傷。
謝師宴之所以異化,在于“宴”壓過了“謝”,變成了為宴而宴。其實謝師未必一定要宴請才行,跟老師一起合影留念,畢業后跟老師長年保持聯系,逢年過節電話問候,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家長,兩者的真心都能彼此感受,隔著餐桌舉著酒杯反而有些隔膜。有的商家以尊師重教之名大肆推介高價謝師宴,一場宴席熱熱鬧鬧,留下的只有冷冷清清的虛情假意,如此“尊師重教”觀念上需要糾偏。尊師重教不是靠一場宴席就能體現的,除了對謝師宴的一紙禁令,還有更多可為之處。
首先,應在物質方面保證教師成為一份體面的工作,提高教師待遇是應有之義。盡管國家已提出教師待遇看齊公務員的目標,一些地區也已實現這一目標,但從全國整體來看,教師待遇偏低仍未完全解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近日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高校教師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占47.7%,這樣的收入非常缺乏競爭力。遑論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教師待遇更無法令人樂觀。社會財富分配,理應對教師行業持續傾斜。
其次,在精神層面也應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讓教職成為一份光榮的工作。比如在日本,教師職業被視作“圣職”,教師被稱為“先生”,與議員齊名,不僅地鐵上有教師專座,在一些商店、超市,都有專門針對教師的打折商品,持教師證件就能享受優惠。盡管這些可能并不算什么“高含金量”的壯舉,但正是這些細節讓人感受到了尊師重教的社會氣氛。在這方面,我國也可學習借鑒。(張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