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的銀幕生涯已經走過了60年的光陰。作為一頭連話都不會說的大怪獸,哥斯拉卻比大多數亞洲明星都更成功地沖出亞洲、遠渡重洋,完美地滲透進了好萊塢。
“哥斯拉”系列電影誕生于日本,從1954年首次上映,到今天再次被好萊塢導演翻拍。如今的哥斯拉,在美國擁有大量自己的狂熱粉絲,其中不乏像吉爾莫·德爾·托羅這樣的知名導演(《環太平洋》導演)。哥斯拉甚至在2004年自己50歲生日時,在星光大道上擁有了一顆屬于自己的星星,與好萊塢歷史上所有的明星們一起享受著后世的瞻仰。
然而,作為日本戰后流行文化的標志性符號之一,哥斯拉形象的背后,其實包含著日本人的恐懼、驕傲,與美國之間糾纏矛盾的關系。
1954年哥斯拉誕生。就在那一年,由于美國在馬紹爾群島比基尼環礁進行氫彈試驗,導致“第五福龍丸”在內的數百艘日本漁船受到放射性物質污染,此事在日本引起一片恐慌。之后,電影《哥斯拉》上映,開篇鏡頭講述的正是“第五福龍丸”號事件,并借科學家之口說出:哥斯拉這只怪獸之所以被喚醒,正是因為氫彈試驗。在電影結局,科學家再次強調說:如果繼續進行氫彈試驗,哥斯拉的同類還會在世界某處出現。
因此,哥斯拉這一形象,在其誕生之初,隱含了日本對美國及其核武器的恐懼。這頭身材巨大、能夠噴火的怪獸,在登陸日本東京之后,進行了肆無忌憚的破壞,將整個市區變成一片火海,電視上對災情的播報,讓觀眾很容易聯想起廣島長崎的慘狀。
到了上世紀60年代,日本進入戰后十年的經濟飛躍期,民族自信心開始增強。哥斯拉這一形象也變得不再那么可怕,反而承擔起保護日本、迎戰其他怪獸的職責。在1962年的電影《金剛大戰哥斯拉》中,哥斯拉與來自美國的金剛展開了對決,并多次打敗了金剛。至此,原本基于日本對美國核武器的恐懼而誕生出來的哥斯拉,卻成為了銀幕上代表日本對抗美國怪獸的“超級英雄”。
正是因為哥斯拉對日本人而言意義深遠,1998年羅蘭·艾默里奇拍攝的好萊塢版《哥斯拉》才會讓日本觀眾憤怒異常。在這部電影里,哥斯拉身上的文化內涵被徹底消解,變得跟《侏羅紀公園》里那些面目模糊的恐龍沒有任何區別。作為哥斯拉的老東家,日本東寶公司更是氣得直接宣布,不承認1998年美版《哥斯拉》是“哥斯拉系列電影”里的一員。
也許,那個時候的好萊塢,依然帶著獵奇的眼光去看待日本以及日本的哥斯拉,對這只承載著日本文化的怪獸缺乏應有的了解。但到了2014年,加里斯·愛德華斯的《哥斯拉》情況則完全不同了。
在這部電影里,依然有一個代表著傳統白人形象的狂妄軍官,他不愿意試圖去了解哥斯拉,并自大地認為自己可以憑借其軍事力量戰勝怪物。但最終,當他認識到自己力量的渺小時,是哥斯拉拯救了美國的城市。
從恐懼美國,到對抗美國,再到拯救美國,哥斯拉的形象一直在變化著,也許唯一不變的,是它作為經典怪獸形象的影史地位。(劉康康 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