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消費文化 品味生活”為主題的首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昨日在京啟動。“北京文化惠民卡”正式亮相,持“文惠卡”可在北京的電影劇院、書店、圖書館、博物館、文化景點等多類文化消費場所使用并享受特定折扣。“文惠卡”今年要發放100萬張,完成1000家商戶加盟;未來三年內,要發放300萬張,實現3000家商戶加盟。
文化消費的比重,向來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文明程度、民眾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所以,從各國家到各城市,都比較重視發展文化產業、促進文化消費。而以“文惠卡”為橋梁,把商家和消費者連接起來,對于北京文化消費市場的促進,顯然會起到積極作用。
近年來,北京文化產業發展迅速,2012年產業總收入突破1萬億元,占GDP比重僅次于金融業,成為排名第二的支柱產業。但和“文化GDP”突飛猛進相比,文化消費卻顯得相形見絀。2012年的文化消費人均只有1658元,占家庭總收入不到10%,在美國和西歐一些國家,這一數據達到30%。即使在國內,上海2011年人均文化消費也達2461元,相比來說,北京的文化消費市場,仍有很大挖掘空間。
按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超5000美元,文化消費需求就進入爆發增長期,2012年北京人均GDP已達8.7萬元(1.3萬美元),提升文化消費已經具備“客觀”條件,短板更多應是在“主觀”層面。
文化消費乏力,除了市民消費習慣仍有待培養之外,和缺乏足夠吸引力的文化產品,有很大關系。以近年比較繁榮的電影市場為例,盡管去影院看電影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習慣,在龐大消費人群的支撐下,過億票房的影片也不少,但整體而言,高質量的影片還是太少,日益成為電影市場發展的瓶頸所在。
文化消費是“軟需求”,存在很大的彈性空間,消費與否往往在一念之間,產品本身是否有足夠吸引力至關重要。北京近年一些小劇場受青睞,就因為出現一批優秀的演員和節目;而一些社區圖書館遭冷遇,也和里面缺乏真正的好書有關。
更多優秀文化產品的出現,不能僅靠政府力量,需要社會和市場的自發生長。“惠民文化消費季”是一種值得借鑒的新思路,用市場的思維,既培養延續市民的消費習慣,也為文化商家開拓市場。但商家們能否吸引到“文惠卡”的光顧,最終還是要靠產品的說服力。這也需要給文化產品生產者提供更加寬松自由的創作環境,鼓勵創新和創造。
文化產業發展的“根”,在于“文化”二字。“文惠卡”所起到的作用,只是給文化消費市場添了一把“火”,這把“火”要持續旺盛,離不開更多優秀文化產品的出現,因為好的文化產品才是“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