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著名的文學筆記體小說作家、被業界譽為“小小說大王”的孫方友,因心臟病突發逝世于7月26日中午,享年63歲。前天上午9點,孫方友遺體告別儀式在鄭州市殯儀館舉行。作家李洱說,孫方友是當代小小說大師,其《陳州筆記》系列寫盡周口及中原一帶之民俗世情,其中多篇小說都堪稱傳世之作。他一生創作中短篇小說集24部,有近百篇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捷克、土耳其等文字。(7月30日《北京青年報》)
孫方友曾6次蟬聯《小小說選刊》兩年一度的大獎,4次榮獲中國微型小說學會年度一等獎,還有全國小小說金麻雀獎等。他的小小說作品入選全國許多重要選本,有近百篇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捷克、土耳其等文字。為此,孫方友被文壇贊為“小小說的大家”,甚至有人稱他為“小小說大王”。
其實,孫方友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且影響力不能算小。但是,人們記住他卻是因為小小說,這個挺令人感慨的。如今,這位“小小說大王”走了,走得那么突然,走得那么傷感。天妒英才,我們無能為力,只能用懷念和繼承,來慰藉孫方友的在天之靈。
此時此刻,不能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從今往后,還有誰能像孫方友一樣,在小小說界獨樹一幟,成為下一個“小小說大王”?換句話說,誰能接下孫方友手中之棒,將小小說創作的大業繼承和發揚下去?
小小說不僅是文學品種之一,也深得廣大讀者青睞。特別是在網絡、電視、手機等新媒體的影響下,人們普遍喜歡淺閱讀、微閱讀,小小說這種體裁尤為受歡迎。然而不爭的事實是,很多作家偏愛長篇創作,對于小小說、短篇小說等,卻不太感興趣。像孫方友一樣專攻于小小說創作的,更是少之又少。
著名作家鄭彥英在十多年前曾問孫方友,為什么不寫長篇,專注于小小說?孫方友反問道:“陳佩斯的小品好還是電影好?”真是絕妙的回答。是啊,陳佩斯的小品比他的電影更好看、更受歡迎,而小小說相較于長篇小說,不也一樣受眾面更廣些嗎?
就連瑞典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對小小說也情有獨鐘。他在評價莫言的作品時表示,莫言的長篇小說太長了,短篇小說很完美。在看過《莫言小說九段》后,馬悅然不僅立即將其翻譯成瑞典文介紹給瑞典讀者,還由此對小小說產生了興趣,并且開始模仿莫言的《九段》寫小說,還出版了一部微型小說集。
文喜波瀾不喜長。長篇小說有長篇小說的魅力,小小說有小說的特色。現如今,人們難得靜下心來讀書,對于長篇小說,看的人確實越來越少了。而小小說,在讀者中間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一直風靡不止。作家張煒,2010年在《你在高原》研討會上,曾為這部長達450萬字的小說占用了讀者太多時間而“道歉”。這雖然是張煒的謙卑表現,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長篇小說不招待見的尷尬現狀。
其實不光小說,包括報告文學、詩歌散文等各種文學品種,都存在長了就沒人看的情況。曾有大學教師在文學寫作選修課上搞一次問卷調查:你們平時看長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嗎?大多數同學都表示不看。反映最多的意見是,現在的文學作品寫得太長,看不起。對于文學作品寫得太長的現象,一直深受詬病,卻始終沒得到改觀。包括筆者身邊,好多普普通通的業余作者,也扎堆于長篇小說創作,甚至自費買不正規書號出版。這種重長篇、輕微小的現象,值得文學界集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