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奧運萬里行有我中國棒”車隊到達南京,此次南京站的主題為“環保中國有我中國棒”,在現場中國首善陳光標不但舉起錘子砸電動車,而且透露,自己于9月17日將在北上廣設立流動專賣店售賣新鮮空氣,每瓶售價4元至5元。(8月12日《汕頭特區晚報》)
作為高調慈善的第一人,陳光標的數次行為引來無數爭議。盡管此次推出的罐裝空氣,有著芯片自動感應的技術含量,盡管陳光標表示很是看好罐裝新鮮空氣的市場前景,但在很多人看來,賣空氣也難逃炒作的噱頭。畢竟,現在我們還不至于到必須買新鮮空氣生活的程度,并不會真正轉化為經濟價值。
然而,賣空氣不僅是行為藝術。正如前些年有一則公益廣告“人類最后一滴水是自己的眼淚”,令無數人為之一震。眼下,環境保護欠缺的就是這種前瞻意識和危機意識。對于一些部門而言,環保“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名義上環評是第一道關,但在現實中環評為重大工程讓路,“先上馬、后補票”事件時有發生。
陳光標賣空氣就是一則警世通言,深深刺痛我們麻木的神經。的確,在今天看來,賣空氣似乎像“狼來了”一樣荒唐可笑,但倘若繼續對環保置若罔聞,明天“狼”很可能真的讓我們猝不及防。
同時,賣空氣也不只是一個概念產品。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以法律形式限制了發達國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由于發達國家進一步減排的成本較高,難度較大,而發展中國家能源效率低,減排空間大,成本也低,碳交易應運而生。這不僅為解決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找到了市場機制這條新路徑,更重要的是為空氣賦予了新的價值,對于發展清潔能源、建設節約型社會具有重要作用。就這一點而言,碳交易和陳光標賣空氣的意義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