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小說火了,這兩年熱門電視劇多脫胎于此。得益于源源不絕的清穿女們,“四爺很忙”。陳凱歌新片也取材于網絡小說,宣傳時頻頻出現“原著入圍魯迅文學獎”字樣,儼然出江湖登廟堂之明證。網絡小說贏盡了眼球,可要據此斷言達到了何種高度,為時尚早。
“網絡制造”神話天天在上演,一部小說紅了,連帶作者的其他作品,不論好壞,統統成了收視率保障。影視盛會不時可見熱門網絡寫手的名字,風頭不亞于明星。從出版社到影視公司,星探們逡巡各大文學網站,急不可耐想發現下一個桐華、流瀲紫。
網絡成名真的如此簡單嗎?一個文學網站一年有幾億字上傳,作品庫充斥幾百萬部小說,完結的不過幾萬部,出名的不足百部,成功改編為影視劇的,一年不會超過十部。大批網絡寫手掙扎于溫飽線,一度是媒體熱議話題,說到底無非是個金字塔分布概率。賈島感嘆“吟成一個字,捻斷數根須”,杜甫也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同樣是付出,成蟲成龍,不一定就和勤奮劃上等號。誰叫文學這行當,很多時候靠天賦吃飯。
像所有自由一樣,網絡賦予寫作的自由,是一把雙刃劍。筆換成了鍵盤,紙變成了頁面,準入門檻低了,作者和讀者的主動性得以最大程度發揮。你寫我看,實時互動,其樂融融,加上付費閱讀的“天才”發明,讀者靠支付寶給作者發稿費,從玩笑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另一方面,網絡觸手可及,制造了文學青年個個能成作家的幻象。以竹簡為紙的時代,刻字工程浩大,務求行文精簡,字字珠璣。當下無限量的網絡空間,縱容作者們無限延展故事,猶如黃河決堤不知所終。讀者們戲稱,主角都是“打不死的小強”,若是個男的,就要像孫悟空般,打遍仙道魔三界;若是女的,便要集呂后、武則天、慈禧傳奇于一身。作者絞盡腦汁拉長篇幅,歸根結底是為了討好讀者,以點擊率算稿費,字字都是錢。一部網絡小說的篇幅,足以媲美過去作家一輩子的產量。如此“繁榮”,文字里的精神價值,經得起多少推敲?
點擊各大文學網站,高踞點擊排行榜前幾名的,往往與這些關鍵詞相關:“橫行霸道”、“風騷重生”、“邪惡魔法”,不是宮斗、宅斗,就是玄幻修真,與民國流行的鴛鴦蝴蝶派、禮拜六小說異曲同工,不過變了套內容,換了種連載形式。讀者們需要通俗故事尋求放松,尋找超脫現實的奇妙生存狀態,也需要深刻的文字,反思生活里沉重卻無法回避的話題。
1929年,一家英國報紙請讀者列出“2029年仍會被閱讀的小說家”,排名榜首的是約翰·高斯華綏。今天看來,這個投票像個諷刺。能笑到最后的作品,或許沒有一時的讀者數量優勢,卻必定有延綿不絕的影響力。鍍金隨著時間褪色,真金無懼風吹雨打。網絡小說的成色需要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