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圍觀”現象迅速流行起來。“網絡圍觀”的典型特征,是眾多網友通過論壇、微博、博客、貼吧等渠道,對熱點人物、事件或話題進行大量點擊、跟帖和評論,引起公眾的高度關注。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與新浪網,對1758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84.7%的受訪者確認現在“網絡圍觀”現象普遍。(5月26日《中國青年報》)
其實無需“調查”,單看看各種微博平臺上浩如煙海的網友發言或者跟帖,就足以說明“網絡圍觀”已經成為時下這個網絡信息化時代的一個典型特征。這當然與公民社會個體表達力量的興起有著莫大的關系,但在很多時候,“圍觀”都不過是一種獵奇或者窺伺心態的跟風宣泄,與道德價值與社會正義沒有一毛錢的關系。
前不久火爆一時的“微博捉奸門”堪為例證。一位女畫家將老公和“小三”捉奸在床,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她第一時間竟是選擇把此事發在了她自己的微博上,并持續“直播”她與老公以及“小三”之間的交鋒。但讓她始料未及的是,當她的隱私因為沖動而曝光于互聯網上時,她沒有得到想象中的“寬慰”,而是各種各樣的“圍觀”、起哄和心懷叵測。少數人的“嘆息”很快就淹沒在潮水一般的獵奇浪潮中。有人人肉搜索出了“小三”的照片,也有人將“捉奸門”弄入百度百科,有的網站房產頻道甚至專門撰文《微博捉奸續:最合適陳××、許××的小三房》,該文稱“因與小三在家中偷情,男主角被網友留言諷刺‘買不起房連開房的錢都沒有’”,又稱“三個人的婚床太擁擠,三個人的婚姻是個杯具。”并隨后推出5套樓盤。
很多被圍觀的事件,至今都是一個真相未明的迷局。但真相如何,已經不重要了。譬如上述女畫家現在應該明白了,“這些圍觀者永遠不會去了解她的痛苦”。
魯迅先生曾言,“很多國人喜歡伸長脖子看熱鬧”;而易中天先生也說過,“捉奸本身就是一臺戲。環境是神秘的,人物是真實的,情節是緊張的,動作是驚險的,懸念是強烈的,高潮則是令人興奮的。既是真人上場,又不用花錢買票,正可謂不看白不看,還可以打著正義道德的旗號,豈有不看之理?”有人從中得到了刺激性的快感,得到了“樂子”,也有人趁火打劫。至于當事人的痛苦與隱私如何,誰還去管那些。
事實上,如果網絡圍觀所展現的網絡道德激情如此兇猛,在現實中社會正義就斷然不會成為稀缺的品質,導致冷漠看客比比皆是。虛擬是現實的翻版,而諸多“網絡圍觀”的虛假繁榮在某種意義上說正是現實冷漠的網絡表演——所以,網絡圍觀風行的“杯具”在于其徒具道德觀賞性,根本沒有實際意義,不必太當真。(陳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