穎泉公安分局“火”了,全拜那條霸氣十足的微博所賜。據報道,這條連“固我江山”都喊出來了的微博被轉發3000多次,評論亦有2200多,粉絲也驟增至幾萬。相比之前案件偵破、溫馨提示之類“不溫不火”的博文,這條爆炸性的微博讓人看到了“官博”的真脾氣——暴戾而自戀。
官方的澄清認為,微博只是一民警看到哈爾濱“3·28”力抗法新聞后的有感而發,純屬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局”看法。如此推脫的邏輯,固然有其道理,能些許消弭公眾洶洶質問,但必須厘清的是,個人觀點借助“官方”的名義發布便已不再單是個人的“夫子自道”了,它附帶了公權的權威,亦附帶了其必須對己負責的義務。所以,以為一句“純屬個人意見”的借口便能撣去“口無遮攔”所帶來的民意問責,未免太過輕佻。
當然,最重要的不是這條微博本身有多么“囂張跋扈”,而是其在不經意間袒露出了某些“官方人士”在考慮“官民對抗事件”時的習慣性思維和邏輯。自然,哈爾濱“3·28”事件中的確有“不法暴徒”在作祟,但放眼更多的所謂“暴力抗法”情形,則主要是弱勢者面對強權推進權益難保時的無奈之舉。一個理性寬容的思考維度當從體恤民意捍衛私權的角度出發,而非一看到民眾面對暴力拆遷時的“反抗”便不由分說將其定義為“暴力抗法”,甚而得出所謂“公權疲軟萎縮”這種自傷自憐的結論。嚴于律人寬以待己,如此“公權習性”顯然與“權為民所賦”的要義相悖,而穎泉公安的那條微博則將某些執法者動輒為公權“叫屈”的矯情狹隘嘴臉刻畫入骨。
誠然,執法者看待“官民對抗”時有自己的立場、價值觀無可厚非,但一個正常的公私權博弈必須有一些基本共識作保證,比如保護私權、公共利益至上,如此,博弈才有可能達至均衡,不然就會上演“兩敗俱輸”的零和效應。然而,如果循著穎泉公安習慣性為公權“叫屈”的狹隘邏輯,一看到“暴力抗法”就想到是“公權疲軟、不彰”而不思反躬自問,如此褊狹、暴戾而少有“推己及人、哀民多艱”之寬厚的價值判斷癖性,必然走向民意的截然對立面。如果任由其因果相繼,只會衍生出更多的暴戾之氣,造成一種“非暴戾無以維權,非暴戾無以執法”的全面“潰爛”結局。
公權執行者當有謙抑、寬厚之心胸,尤其是在基層矛盾跌出而日益尖銳的當下,面對流血斗狠的“執法維權困局”,應有更多的捫心拷問,更多的互諒互解,而非一味拿著公權的大棒躍躍欲跟弱勢的民眾玩所謂“以暴抗暴”的愚蠢游戲。
修復官民話語層斷裂的關鍵,在于將權力關進籠子,強制其學會“謙卑”。(王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