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電視劇《水滸》中,“四大淫婦”都改頭換面,性格和命運發生了180度逆轉——她們有“婚外情”,但都是為了追求真愛;她們逃不掉死亡的結局,但不再血腥,甚至有點唯美;她們踩著韓劇風格配樂“啦啦啦”地登場,又在同樣的配樂中華麗謝幕;蕩婦不蕩,淫婦不淫……如此“洗白”,在網上引起了爭議,力挺派認為:“為反抗封建桎梏的女子平反,是好事!”拍磚派則覺得:“將蕩婦改成圣女,有悖原著精神!”(4月14日《羊城晚報》)
無論是力挺派還是拍磚派,可能都有自身的理由,不過,對于制作者來說,這些恐怕都不是最關心的,他們最關心的是公眾能在多大程度上關注或者說長期關注這一新的形象——潘金蓮變臉“追求真愛”的新女性——以換取更高的收視率和攫取更多的利益。換句話說,你爭議的越厲害,人家越高興,或許,在你爭議時,制作者正在“偷著樂”呢?
潘金蓮變臉“追求真愛”的新女性能取得公眾的認可嗎?在筆者看來,從本質上說,這是追求快感文化的結果。從一定意義上說,這種“變臉”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網友們能從中發現多少可以供娛樂和消遣的“看點”。客觀地說,潘金蓮變臉“追求真愛”的新女性產生爭議或是一種必然,但我們面對的問題依舊是一個何以對待經典作品和人物形象的問題。道理很簡單,把一個好端端的經典作品異化成一個攫取利益的籌碼,甚至異化成一個娛樂游戲,對我們來說,總不能理所當然地接受吧?更沒有必要為之歡呼吧?
潘金蓮變臉“追求真愛”的新女性之下,可以說,我們沒有見到對經典的謙卑和認同意識,相反,擺出了一副比前人高明的無知嘴臉,并且絲毫不掩飾對收視率背后的利益追逐之心。面對潘金蓮變臉“追求真愛”的新女性,我們除了能看到對利益的謀取和對商業的迎合外,還能看到什么?這種“變臉”同樣是文化工業流水線上的批量生產的模式化產品,顯露出詩性的淪喪和個性的泯滅,藝術價值幾乎成了一句空話。
“為反抗封建桎梏的女子平反,是好事”的說法,在筆者看來,很值得懷疑,任意改編的自我需要,真的是平反嗎?更直接的問題是,普通公眾能認識到這點嗎?恐怕是一相情愿的臆想吧?任何經典作品的重拍,總有無數的大眾去觀摩、去比較、去討論,最終總能保證收視率,也總能保證經濟效益。這是最關鍵的。當下社會正發生著一場懷疑經典、顛覆經典、放棄經典的可怕變化,筆者以為,這是我們審視潘金蓮變臉“追求真愛”的新女性應重視的社會背景。
在消費文化語境中,經典已經被納入整個社會的消費系統,公眾會更多地傾向于將文學經典也作為商品的一次性消費,而忽略對其意義的歷時性發掘,使得經典也遭遇時尚一般轉瞬即逝的命運。這是潘金蓮變臉“追求真愛”的新女性給我們的最大提醒。事實上,消費時代的話語情景,新版《水滸》中的潘金蓮形象也僅僅是消費的對象罷了。潘金蓮變臉“追求真愛”的新女性,僅僅與消費時代下公眾的需要和文化記憶有關,并且有可能根據消費的需要,對其進行修正,而這恰恰說明了消費的威力。(朱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