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桃園國際機場明天將迎來陸客觀光首發團。
明天,二○○八年七月四日,是兩岸交流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一、直航周末包機首航;二、陸客來臺觀光“首發團”七百五十人到訪。
新聞的焦點似皆集中在“陸客觀光”及“擴大內需”兩個議題上,但這只是皮相層次;臺灣《聯合報》社論認為,此一事件應有的意義在于:臺灣終于解脫了多年的自我束縛,得以透過兩岸直航交流,嘗試尋求臺灣重建亞太區域角色的契機。
將“陸客來臺”炒作成“擴大內需”的良方,其實有點過甚其詞。陸客來臺,現階段與陸客到香港的“自由行”不同;“自由行”使陸客的消費隨市場機制“自然散布”至香港各角落;但團進團出的陸客來臺,只會把錢花在旅途沿線的幾個“指定消費點”。因此,若真期望陸客來臺能“擴大內需”,未來必須在政策上創造更大的空間。
社論指出,陸客直飛來臺,最重要的意義有二:一、顯示兩岸的敵意降低、交流升高,這在兩岸朝野的心理意識上,是一彌足珍貴的進展。二、如前所述,兩岸直航,使臺灣終于可能透過與中國大陸的交通聯結,再輔以其他配套手段,設法建設臺灣成為“亞太平臺”;有朝一日,當兩岸直航班機上的乘客,除了兩岸往來的觀光客外,若能增添許多國際各個部門的菁英及國際觀光客,也許就是臺灣政經角色地位改變的征象。
社論進一步指出,臺灣朝向“亞太平臺”發展,是對“兩岸雙贏”的最大保證。海峽雙邊對兩岸直航或有不同看法,倘若臺灣能透過兩岸交流,漸漸營建其“亞太平臺”的角色,而使民意深切認知兩岸關系是臺灣利益與尊嚴的加分與正數,則兩岸關系始可能出現“超穩定結構”。何況,臺灣若成為“亞太平臺”,中國大陸在經貿上亦是當然的獲益者。
陸客直飛來臺觀光,全世界都在看。一般人皆只注意觀光客的活動花絮,但社論提醒臺灣當局:直航不只為了觀光客,更是為了營建“亞太平臺”;應當全面配套、積極部署,全力促其實現。亦愿寄語大陸:觀光客只是“熱鬧”,但真正的“門道”是在必須透過臺灣的民主政經體制建立兩岸關系的“超穩定結構”,那就是回應臺灣在利益及尊嚴上的追求,協助臺灣成為“亞太平臺”。因此,社論希望,當陳云林十月來臺時,能帶著“截彎取直”、“平日包機”、“?肇涍\直航”等“伴手禮”到訪。
迎接兩岸直航的到臨,令人不由得為過去二十年的蹉跎扼腕浩嘆。尤其,在一九九七年后,容許直航香港,卻不容直航上海或北京,真是“自欺欺人”。如今,當臺灣在全球大通膨,甚至大蕭條的陰影中開放直航,并重新對“亞太平臺”升起憧憬,究竟是時不我予,還是來者可追、為時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