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想組第三勢力傳聞終于由他自己證實。日前,李登輝經日本政論雜志“WiLL”安排與日本學者對話時表示,他思考的“第三勢力”是結合國、民兩黨和現在就擁有“第三勢力”的人,亦即這個勢力除了吸納非國、民黨人之外,還得從這兩大黨去尋找。他認為,“第三勢力”或許能使臺灣民主化快一點。
臺灣《中華日報》9日社論指出,李登輝籌組“第三勢力”的構想,應該萌生已久,起心動念或許源于他對國、民兩黨都不滿意。他批評國民黨“傾中”,反對兩岸簽署ECFA。他向來支持民進黨,并且和民進黨走得很近,但對于極可能成為民進黨2012年“總統”參選人的蔡英文卻不放心,說“她太年輕”,“難保不會重蹈陳水扁覆轍。”
那么,李登輝理想中的臺灣政治應走甚么路線?他的答案是:他當“總統”十二年間,所進行的教育改革、司法改革、臺灣意識的問題等,都還進行到半途,一定要繼續推動下去。社論分析,李登輝的言談,透露出他還有“未竟之業”,而“第三勢力”毋寧可以承續李登輝路線。
李登輝一貫采用炒作民粹的手段,以致造成族群不安、“臺灣認同”紛歧,他需要承擔這個責任。尤其是,不論他在位或卸任后,目睹臺灣亂象,從未提出改善主張,卻三不五時就出現添油加柴言詞。
臺灣若有形成第三勢力的條件,李登輝當然有操作成立的自由。李登輝臆想的這個政治組織,或許可以不必計較有無黨名,卻不能自外于“臺灣憲法”。然而,李登輝所謂“第三勢力”云云,是否仍然秉持他的舊主張?他一定要說清楚講明白,因為這是臺灣民眾想知道的。
社論指出,馬當局執政后,兩岸關系和緩,人民普遍樂見。尤以兩岸簽署ECFA,更是馬當局大陸政策的指標作為,有媒體透過民調選出去年馬當局十大政策,ECFA獲得最被認可的第一名。李登輝所謂“兩岸經貿過熱”的“傾中”之說,顯然和民意大相徑庭,有“民主先生”之稱的李登輝,為何要逆民意而為?“第三勢力”用甚么來說服主流民意?
如前所述,“第三勢力”在于承接李登輝路線,使“都還進行到半途”的李氏政策繼續走下去;那么,“第三勢力”不論是甚么名稱,李登輝必然是“領袖”,他或許可以不要任何頭銜,但這個勢力卻得接受他的領導;是故,“第三勢力”如在2012年取得政權,李氏便是“垂簾聽政”的掌權的人,他是“總統”之上的“總統”。如果這才是李登輝所要的歷史地位,但這種方式能被臺灣民眾接受嗎?
社論最后指出,李登輝豈不知,“戒急用忍”早已被拋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