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情局操縱的新型“第五縱隊”是怎樣在全球策動“顏色革命”的?
——全面梳理和剖析美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文化侵略史(下)
美國對華網絡輿論戰的指揮體系
除了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全面滲透外,美國還對中國軍隊實施了“獵鷹計劃”,目的在于讓中國軍內的杰出戰略家“停止思考”,對堅定捍衛國家利益的中國“鷹派”,運用“離間計”借刀殺人、逐個清除。原因很簡單,這些“鷹派”不僅是戰場上的“戰鷹”,更是思想界的“貓頭鷹”,既反美又警惕“第五縱隊”,是圍剿和殲滅“第五縱隊”的核心力量。這就是在中國的互聯網上,一些具有影響力的軍方人士屢遭網絡圍攻的根本原因。
美國進行對華攻心戰的思想總綱,可以用一名網絡“第五縱隊”成員所寫的一篇文章的標題來概括:《寧可十年不將軍,不可一日不拱卒》。其戰略是:以互聯網為顛覆、肢解中國的主戰場,將“第五縱隊”作為攻陷中國人心的主力軍(洪博培在發表演講時已流露出美國的戰略動機),以輿論思想戰為主戰樣式,以常規空海一體戰和C形地緣包圍為輔助。其戰術是:通過丑化毛澤東,以此否定和詆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攻擊現行體制,煽動社會動亂,繼而摧毀中國政治體系,顛覆中國政權。
美國對華攻心戰的組織體系是很完備的,其總指揮是美國全球傳播辦公室。2003年1月21日,美國在原先新聞辦公室、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基礎上,新成立了“全球傳播辦公室”。該辦公室成立之后提交的第一份報告,就是《謊言工具:薩達姆的假情報和宣傳1990-2003》。在伊拉克戰爭中,該辦公室煽動了一場媒體戰,統一協調了從白宮、政府各部門到軍方的消息發布口徑,將美軍入侵伊拉克的行為一致定義為“解放戰爭”,并且保證政府和軍方系統能對“全球24小時的新聞播送”所提出的質疑和批評給予最及時的回應。其目的有二:一是為了管控媒體;二是為了在國外發動輿論戰,確保美國對國際輿論的主導權。
協助全球傳播辦公室實施文化戰略和輿論作戰的是美軍網絡戰司令部和美國國家安全局和中情局、駐外使領館、各類基金會,以及各大網絡公司,等等。
在具體對華輿論戰役的組織指揮方面,則是由外資控制的幾大門戶網站,及已被西方思想盟軍所控制的中國部分傳統媒體擔負。一些接受了美國和西方各類非政府組織資助的中國學者和企業家,則發揮了“固定炮臺”的作用,在網站提供的“陣地”上,對著新中國的歷史,對著現實中國的政治生態,甚至對著中國傳統的道德楷模,夜以繼日地“炮轟”。一旦遇到突發事件還可以借機攻擊政府,這些人通過網絡串聯,異口同聲地發難,各網站則趁機推波助瀾,沆瀣一氣,制造事端。
為了持久地影響中國青年,美國還派出一些美籍華人,如“空降兵”般潛入我國,組成對華“戰略文攻隊”。美國為這些華人精心設計如“企業高管”“經濟學家”“教授”等身份,又利用外資控制的網站把他們打造為中國網絡空間里的“意見領袖”“青年導師”,以影響中國青年的思想。這些“空降兵”,由于有美籍華人的身份作掩護,平時以此“招搖撞騙”、蠱惑人心,一旦有事便會迅速脫身。
“第五縱隊”甚至利用“網絡推手”公司,雇傭“秦火火”這樣的信息暴恐分子,制造海量的謠言,采取大“V”轉發、門戶網站策應、國外媒體跟進等聯合手段,形成強大的輿論“龍卷風”,以此圍攻中國政府部門、愛國人士,丑化、抹黑中國形象,目的就是讓全體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青年一代仇視中國的社會主義體制,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失去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