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4月10日文章,原題:中國要進入印度洋需避免與印度沖突印度洋作為中國的西部鄰海,蘊藏著豐富的戰略資源,印度洋是中國通向南亞、中東、西亞和歐洲、非洲重要的交通、貿易、能源通道,對中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印度洋的安全與穩定對中國的戰略、經濟利益的意義重大,是中國走向海洋,發展海洋戰略的重要通道,成為中國的“海上生命線”。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中國對能源的需求日趨增長,中國有多達80%的石油供應需要經過印度洋,中國對印度洋、南海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強。
“中國進入印度洋”成為中國海洋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現階段的目標應以保衛印度洋航線為主。采取先易后難策略,穩步推進,不斷擴大中國在印度洋區域的硬實力與軟實力,在該地區提高國際地位,樹立大國形象,利用公共秩序保證海上通道安全的同時,積極嘗試建立補充性的通道備份,形成有效對沖,避免其他國家以海上通道安全訛詐中國。有效拓展中國的出海口,使相關國家成為中國印度洋安全架構上的利益攸關方,最終實現中國由區域性海洋大國向世界性海洋大國的戰略轉型。
近年來中印關系中的印度洋問題逐漸浮出水面。這一問題之所以出現,既與冷戰后印度洋地緣戰略地位的凸顯有關,也與印度和中國對印度洋在各自國家發展中的價值判斷有關。中國為了維護在印度洋地區合法的戰略利益,采取了“非直接進入”即合作的方式進入印度洋。印度認為中國是一個競爭性的大國。因此,中國進入其視為“后院”的印度洋被看作是對印度的威脅。從這一認知出發,印度采取了諸多措施制衡中國在印度洋的勢力發展,中國的反應則較為謹慎和溫和。印度洋問題不應該成為中印關系中的“熱點”。中國希望未來的印度洋是和諧、合作的印度洋,而不是沖突的印度洋,印度洋問題的妥善解決,對中印關系的良性發展非常有益。
中國應積極利用與印度洋國家之間的關系,適時建立軍事基地。而與周邊國家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合作是建立軍事基地的首要條件。盡早建成中緬孟國際大通道:中緬孟公路和鐵路建成之后,中國就能夠直接進入南亞地區,縮短運輸線路,因此,戰略意義重大。
中國可利用資金和技術優勢,以經濟援助、商業合作等形式在印度洋周邊參與援建開發,幫助一些國家修建道路、橋梁、機場和港口。港口建設成為中國能否實現從內陸南下突破的關鍵,直接決定著中國印度洋布局的成敗。
中國還應積極發展與印度洋地區國家的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通過多邊合作機制,不斷擴大中國與印度洋地區各國的利益匯合點,構建利益共同體,實現互利共贏。
然而,印度洋在全球戰略地位日趨上升,中國與印度的之間共同利益與競爭不斷上升。隨著中、印兩個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海上絲綢之路”可能遭遇更為復雜的外部環境和更為激烈的競爭。特別是印度的“東向”戰略與中國的“西進”戰略既有合作的一面,又存在著彼此利益的沖突,加深了中、印兩國戰略空間的重迭。構建和諧、和平的印度洋符合中、印兩國的國家利益。因此,中、印兩國需要通過加強雙邊對話機制和共同的區域合作,承認彼此戰略空間重迭的客觀事實與趨勢,采取積極、理性的手段應對,努力尋找共同利益交匯點與合作途徑,避免戰略競爭上升為不必要的地緣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