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18日發表社論指出,表面上看,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還在四處發表演說,臺當局“行政院”還在賣力拼湊“前瞻建設”預算,“立法院”藍綠營還在臨時會熱烈攻防。實際上,蔡英文的演說越來越空洞無力,“行政院”的“前瞻預算”紕漏百出無法取得社會信任,“立法院”的藍綠拉鋸也只是在虛耗時光罷了。原因很明顯:這個寡頭領導的臺當局,因能力不足與結構不良,已撐不起其應有的責任和正當性。如果蔡英文不改變領導模式,“行政院”不重新改組,這個低聲望的臺當局將把臺灣帶到令人憂心的境地。
嚴格而論,蔡當局上臺半年,林全行政團隊頭重腳輕的“空心”現象即已難以遮掩,民眾負評不斷。然而,臺灣主政者不知是自恃英明或過度傲慢,僅微幅調整了“勞動部”、“衛福部”、“科技部”等“部會”人事,卻對備受批評的“國防”、“交通”、“經建”呵護再三。今年520,蔡英文的滿意度已跌破3成,這原是她調整人事以求力挽狂瀾的機會;但她卻放過自己的機會,對于民眾的不滿視若無睹。這樣的表現,像是那位當選時三呼“謙卑”的女士嗎?
該社論又指出,蔡英文對林全的倚重,除了兩人情誼深厚及專業互補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林全不是具有個人野心的政治人物,他只是單純以“輔佐者”角色出任“行政院長”,不會對蔡英文構成任何政治威脅。如果換作是民進黨內其他派系人物,例如由賴清德或陳菊出任“行政院長”,即可能因手腕輕重而出現復雜的政治問題,影響蔡英文的威望。也因此,盡管綠營及“獨”派內放話不斷,林全的地位始終安然無虞,不受民調低迷的動搖。
問題是,蔡英文和林全間如此親密的信賴關系,從臺灣發展和責任政治的角度看,卻導致了極不健康的影響。這可以分成三方面來觀察:第一,當林全將的角色自貶為臺當局領導人的“執行長”,整個“行政院”的功能即受到了局限;即使行政團隊有再多的創意發想,或有任何與蔡英文不同的想法,都立刻遭矮化或排除。我們看一年多來“行政院”的表現,除了“執行”,只剩下“宣傳”的功能,完全沒有因應變化主動出擊的能力,主因正在于此。
第二,“行政院”中“大政委,小部長”的奇特設計,讓隱身幕后的政委主導跨部會決策,不僅嚴重侵奪了部會首長的職權,也使得“權責相符”的原則遭到破壞。例如,“前瞻計劃”主要是政委張景森操盤,但內容粗糙的指責卻落在“國發會主委”陳添枝身上;“經濟部長”李世光能見度極低,原因亦大同小異。此外,蔡英文不時直接指揮官員,大政委直接對局處長下達指令,都造成行政系統的指揮混亂,更嚴重的是權責歸屬不明。
第三,當“行政院”的信任度已滑落谷底,蔡英文卻因為她和林全的交情,而遲遲無法果斷調整人事;這種膠著拖延的狀態,除犧牲了臺當局的決策質量,也讓臺灣陷入一種前行無力的茫然狀態。林全行政團隊剛組成時,被外界批評為“老藍男”;時隔一年多看,林全行政團隊的主要問題其實不在“老藍男”,甚至可以說某些老藍男協助蔡當局穩住了若干局面。真正的問題在,蔡英文的領導方式出現嚴重“偏重”與“偏聽”,卻拒絕響應問題提出解決,因而讓政策與社會現實一直脫節下去。
該社論強調,從“一例一休”再修法的延宕不決,從“前瞻建設計劃”的草率粗糙廣受質疑,卻猶要硬闖,從兩岸關系的驟變而一路惡化,人們看到蔡英文的兩個特質:一是行事作風固執,二是缺乏自我修正。這對照她對行政團隊改組的態度,寧讓失去發動能力的“行政院”繼續讓民眾失望,也不愿務實調整人事以求挽救,實在是一個危險的傾向。這究竟是她已無法聽取民意、響應民意,或者是她欠缺政治判斷能力?
想想政經泥足深陷的臺灣,蔡英文到底想把臺灣帶向何方?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