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議日前在日內瓦舉行。臺灣《旺報》發表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的評論文章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為解決人類現實挑戰而提出的解決方案,它反映了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人類利益格局從輸贏分化到休戚與共的變化趨勢,要求從人類整體權利視角重新審視全球人權治理結構,處理好個人人權、各國人民的集體人權和全人類集體人權間的關系。
評論摘編如下: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議日前在日內瓦舉行,許多國家的人權學者、官員和非政府組織熱烈討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荷蘭跨文化人權研究中心主任湯姆·茨瓦特教授指出,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引入人權領域是一個及時的做法,國際人權體系正在經歷一段艱難時期,這一概念將會通過改革來拯救搖搖欲墜的國際人權體系。
普遍繁榮多方共贏
他認為,從歷史角度來看,中國對世界人權理論的貢獻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對歐洲人權思想的啟迪;第二是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張彭春先生作為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副主席在起草《世界人權宣言》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第三則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當代全球人權治理產生的重要影響。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為解決人類現實挑戰而提出的解決方案,它反映了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人類利益格局從輸贏分化到休戚與共的變化趨勢,要求從人類整體權利視角重新審視全球人權治理結構,處理好個人人權、各國人民的集體人權和全人類集體人權間的關系。
大陸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具體行動方案,其目標是推動沿線國家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廣大區域的普遍繁榮,主張沿線國家合作在互利共贏的前提下展開合作,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實現多方共贏。
中國大陸為此投入巨額資金。目前,大陸企業已經在20多個沿線國家建設56個經貿合作區。另外,中國大陸倡議設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并出資400億美元設立絲路基金。中國大陸還將追加提供1100多億美元資金,用于支持“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產能、金融合作。
此外,中國在國際減貧領域是領跑者,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積極開展減貧工作。貧困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消除貧困是促進和保護人權的重要途徑。
過去30多年間,大陸減少了8億多極端貧困人口,在“十三五”發展規畫中制定精準扶貧戰略,積極推進利貧增長和包容性發展,從產業、就業、教育、健康、生態等多方面促進減貧,力爭在2020年使大陸農村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
為致力“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中國扶貧基金會自2005年以來,針對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災害緊急救援行動和國際發展援助項目。60多年來,大陸共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近4000億元人民幣援助,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各類人員1200多萬人次,派遣60多萬援助人員。
支持尚未發展國家
2008年以來,中國連續多年成為最不發達國家第一大出口市場,吸收最不發達國家約23%的產品出口。為進一步推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促進共同發展,中國于2015年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加對最不發達國家投資。
國際社會對中國正在全面開展的法治改革缺乏基本的了解,聯合國關于赤貧和人權問題特別報告人所介紹的情況也并不準確和客觀。在當今世界形勢面臨不確定性的前提下,國際社會更應放下偏見,加強伙伴關系,促進和平、經濟增長和文明交流。(作者為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