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5日發表社論指出,民進黨重新執政后,可謂是具備完全執政的條件,但民進黨當局執政的重心并非是振興臺灣地區經濟,反而是不斷地推動對歷史進行政治消費的“轉型正義”,致使施政績效不佳,長此以往,將會給臺灣的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浩劫。
評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重新執政后,由于在臺灣“立法院”擁有過半席次的優勢,可謂是具備完全執政的條件,與第一次執政時“朝小野大”的局面有天壤之別,所以只要民進黨“行政”部門想要通過的“法案”,在臺灣“立法院”一般而言不會遭遇太多的反抗。換言之,若是民進黨當局想要在全球經濟景氣不明的情況下,推出振興臺灣經濟的“法案”,絕對可以為臺灣經濟注入活水。
民進黨當局在上臺之初也信誓旦旦提出綠能科技、亞洲硅谷、生物科技醫療、智慧機械、“國防”航空太空等五大創新研發計劃,想要借此點帶動島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以應對全球不景氣的沖擊。只是將近一年的執政,民進黨當局真的關心過這五大創新研發計劃的發展嗎?民進黨當局執政的重心反而是不斷地推動對歷史進行政治消費的“轉型正義”。
在“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完成“立法”后,臺灣“行政部門”就開始如火如荼地對國民黨及其所謂的附屬組織,開始進行不當財產的清算與追討,甚至與國民黨完全沒有關系的血液基金會,都被“臺風尾”掃到。如此大費周章地清算與追討所謂的不當黨產,真的達到“轉型正義”的效果嗎?若是有的話,施政理應受到老百姓的歡迎才是,然而實際情況真是如此嗎?
君不見民進黨當局的施政滿意度的民調,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經歷了不滿意度高于滿意度的“死亡交叉線”。不僅如此,為了落實所謂的“轉型正義”,在今年的“2.28紀念日”前后,民進黨當局還帶頭對蔣介石進行批判,導致臺灣各地又出現污損蔣介石銅像,甚至出現銅像被“斬首”的亂象。不斷對歷史進行消費的結果,實質上就是擴大對歷史有不同記憶族群間的沖突。當各地陸陸續續有蔣介石銅像被砍頭的消息傳來后,終于導致有不同歷史記憶的人士,將日據時代嘉南大圳創建人八田與一的銅像的頭也砍下來,以作為對此的回應。此種冤冤相報的結果,讓臺灣最美的風景不再是人,而成為學者口中的“砍”城。
也正因為當局專注推動“轉型正義”,致使施政績效不佳。為了讓2018年縣市長選舉不會選得太難看,臺當局“行政院”日前匆匆推出8年8800億(新臺幣)的“前瞻建設計劃”,其中有將近半數要投入各縣市的軌道建設,明顯是作為選舉綁樁之用,否則“前瞻計劃”建設為何未被包含在五大創新研發計劃中?更遑論有許多計劃被視為是“回顧”,而非“前瞻”,最后可能只留下無法帶動民間投資的“蚊子館”。(“蚊子館”:因為臺灣島內多有耗巨資建成的公共建筑被閑置,反倒成了蚊子的“安樂窩”,這種現象成為熱議話題,而閑置的公共建筑則被戲稱為“蚊子館”。)
看到推動“轉型正義”的禍害了嗎?不僅無法使百姓從歷史傷痛中走出來并重新出發,反而會為臺灣的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浩劫。浩劫所造成的傷害,在短時間要復原的可能性很小。換言之,未來一段時間臺灣地區即使再經歷政黨輪替,可能都要在原地打轉來進行復原工作。試問臺當局,還要繼續對歷史進行政治消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