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3日社論說,農歷新年是華人社會最重要節日,也是“溝通”的日子,親朋好友、企業員工、當局民眾,無不利用春節假期增進情感連結。家族圍爐吃年夜飯,長輩發紅包,親朋好友相互拜年、送年禮,企業發年終獎金、辦尾牙、抽獎,友人邀約旺年會或春酒宴,都是在“溝通”。蔣經國從1970年代擔任臺當局“行政院長”后,就開始在除夕發表談話,向全民賀年,1978年就任臺當局領導人后繼續維持此一慣例,歷經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4任臺當局領導人,延續了將近40年,這是“政治溝通”。
今年春節蔡英文打破慣例,除夕沒有發表談話。蔡英文辦公室解釋,春節談話有家父長制意涵,所以蔡英文不發表談話。對此,社論指出,蔡英文辦公室的解釋顯然不通,姑不論以往臺當局領導人春節談話是否真有家父長制意涵,就算真有,蔡英文難道不能發表沒有家父長制意涵的談話嗎?
蔡英文在春節該不該發表談話,該發表什么談話,是值得認真思考的課題。也許,從日歷的角度,蔡英文剛在新年前夕對媒體發表過非正式談話,既然剛剛發表過談話,農歷春節似乎就不必再說一次。但從民間生活角度,春節才是最重要節日,家人除夕團圓圍爐,必然說些互相關懷、問候與惕勵的話。蔡英文除夕時說說話,當然有其意義與必要。
蔡英文在除夕的訪談,比較像是對工作的檢討及展望,高度理性,卻缺乏感性,農歷除夕談話就可以放在號召民眾團結的感性面。美國總統羅斯福在任內透過“爐邊談話”激勵民心、號召團結,堪稱成功的典范。
民主政治體制下選出的臺當局領導人,往往只是一黨的代表,從“憲政體制”來說,蔡英文卻應該超越黨派、代表全民。新上任的蔡英文如何消弭選舉造成的對立,是民主的重要課題,臺灣因為“統獨”對立,這個問題更加嚴重。蔡英文在競選期間曾公開表示:“團結臺灣是領導人的責任。”她深知這個問題的重要,可惜知而未行。
春節是感性的,除夕正是一個促進朝野相向而行、增進民眾和解團結的時機。從這個角度來看,蔡英文在過年期間的談話或是拜年行程,都應該想方設法發揮這種功能。然而,蔡英文不只在除夕沒有發表任何有助于促進團結的談話,檢視她從除夕到過年的行程,幾乎都只在“同溫層”取暖。除夕當晚,蔡英文循例邀請“獨”派大老史明等人,跟家人一起圍爐。臺當局新領導人上任后第一次除夕圍爐邀請“獨”派大老參與,釋放出來的政治訊息,外界絕不會只從“循例”解讀。大年初一蔡英文從屏東老家開始,到高雄、臺南等地發放紅包,大年初二后,又仆仆風塵到臺北、新北、新竹、苗栗、臺中、彰化、云林、嘉義等地發放紅包。眾所皆知,會去排隊向蔡英文領取紅包的民眾,基本上一定不是反對者。無論除夕圍爐或發放紅包,都對號召團結無益。這兩件事不管對臺灣內部團結,或是對和緩兩岸關系,都弊大于利,這一點蔡英文應當知道。
除夕過年,是促進團結的最好時機。蔡英文既然有志于此,當然應該利用佳節,主動向立場不同者拜年以消弭對立。自詡最會溝通的蔡英文過年卻不發表談話,可能原因有三,一是覺得該說的話已經說清楚了,不必畫蛇添足;二是覺得過去的臺當局領導人除夕談話沒有實質意義,所以不想浪費資源;三是當前情勢太過復雜難以掌控,不知道該說什么。如果是第三個原因,臺灣前景就堪憂了。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