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蔡英文力圖形塑自己擅長處理兩岸問題的形象。李登輝時代她曾進入臺灣“國安會”負責兩岸議題,1998年10月;鶗顷懪e行“汪辜會談”,也躬逢其盛,陳水扁時代曾任陸委會主委4年,經驗不可謂不豐富。臺灣《旺報》17日發表社評說,但經驗豐富是一回事,判斷力恐怕又是另一回事。從1月16日勝選以來,蔡英文站上兩岸關系第一線,真正的考驗才到來,“能耐”的神秘面紗也慢慢揭開。令人意外的是,民進黨當局包括蔡英文本人,對大陸及兩岸形勢的判斷,竟然出現如此嚴重的誤差。
首先,低估了大陸對兩岸關系底線的堅持。去年競選期間,蔡英文在接受采訪時曾說,只要民進黨勝選,大陸就會自動調整,會朝她靠過來。自動靠攏說在去年乃至更早之前,一直為綠營學者所津津樂道。在他們看來,兩岸即便沒有官方互動,大陸也會想法設法尋求解套,如“澳門模式”那種利用復委托方式,交由具體業者和團體來進行兩岸協商,甚至由兩岸技術官員直接會談,將來仍是可行之法。
大陸卻不做如是想,陳水扁時代兩岸關系還沒經過大交流大開放階段,兩岸關系有太多技術性問題需要解決,大陸在不動搖底線情況下,針對技術性問題做出靈活處理,這只是其務實,F在經過馬當局8年努力,兩岸已進入深度交流,兩岸官方也已進入主管機關互訪和領導人直接見面,許多兩岸交流的技術性問題早已建立處理機制,某些問題大陸已有單向或片面處理的能力,無須臺灣官方合作;氐健鞍拈T模式”不但是一種大倒退,也無迫切需要。對大陸來說,技術性問題無迫切解決壓力,兩岸政治分歧才是。
換句話說,大陸現在沒有必要再為技術問題作出妥協。政治問題當然不是復委托模式或者技術官員能夠處理的,只有在過去官方互動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方有解決的可能。而要延續官方互動就必須首先承認“九二共識”,這就斷絕了所謂大陸自動靠過來的可能性。
其次是對大陸的善意視而不見,又誤判大陸民意對官方的挑戰。蔡英文一再要求大陸再給些善意,自認在人事安排上已對大陸釋出善意,要大陸加以體會。但正如國臺辦和許多大陸涉臺學者、官員所一再強調,大陸關心的是蔡當局的兩岸政策,特別是對“九二共識”和兩岸關系基本定位的態度,而不是人事安排,換句話說,無論是;鶗、亞太和平基金會還是APEC領袖代表的人選,其實都無關緊要,最重要的是蔡當局能不能清楚回應“九二共識”。
但大陸并非一味施壓,反而采取了許多善意舉措。蔡當局上任以來,兩岸關系中出現了許多危機事件,如雄三誤射、火燒車事件等等,大陸都是低調應對,沒有上綱上線,更沒有借題發揮,為的正是確保兩岸關系的善意氛圍,避免因為意外事件引爆緊張對立。對此,蔡當局顯然沒有充分認知,更沒有謹慎處理這些問題,給大陸一個滿意的答覆,這很容易引發大陸一般民眾的不滿。
蔡英文一直強調臺灣民意,殊不知大陸民意對臺灣怨聲四起。如果蔡當局能夠理解大陸官方的苦衷,恐怕也不會如田弘茂那樣說出“國臺辦主任不代表高層”的話。人際交往都要互相體諒,兩岸互動更應特別重視善意的回饋,如果蔡當局只是單方面要求大陸釋放善意,卻對大陸的善意視而不見,顯然無助于兩岸官方互動的改善。
第三是錯估美日對臺灣的戰略保護。蔡當局的戰略很清楚,那就是“親美日抗大陸”,意圖加入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來制衡大陸對臺灣的吸納。但美日目前的戰略重點主要是放在南海議題上,甚至不惜犧牲臺灣的利益來牽制大陸,而對臺灣議題本身,美日則傾向低調處理,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與習近平的會晤中明確表示反對“臺獨”,而日方迄今未見任何對臺政策調整,但在漁業問題、農產品問題上對臺灣態度強硬,臺灣不僅沒有因為“友日”而占到便宜,反而讓自己被日本予取予求,這不能不說是蔡當局的重大戰略誤判。
兩岸關系極為緊密,經濟要成長、要有政績,兩岸關系必須穩定,大陸壓力持續增加、臺灣“對外關系”更加緊迫、“外貿”衰退、經濟艱困,資金與人才就會加速外流,蔡當局豈有好政績?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