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臺灣風和日麗,卻醞釀著接二連三的游行示威。蔡英文模糊的施政主軸和反覆的政治決策,優先操作“轉型正義”而忽視經濟、民生問題,以及當局上下官僚顢頇、應變無力的紛繁亂象引發的惡果,在執政百日之際總爆發。“九月圍城”可謂是蔡當局“蜜月期”結束的標志。
被逼上街頭的“犧牲者”
9月3日,因蔡當局“年金改革”而陷入輿論風暴的軍公教團體,將舉行“抗議蔡英文,霸凌軍公教”游行。而據臺媒報道,近來同樣因蔡當局亂政而備受沖擊的觀光業者和勞團也將隨后接連上街抗議。盡管其訴求不一,但都是蔡當局“百日亂政”的“替罪羊”和“犧牲品”。
軍公教:“反污名、要尊嚴”。9月3日適逢臺灣“軍人節”,本次大游行針對的是蔡當局借“國民年金改革”對軍公教人員的“污名化”及其“暴力改革進程”。其一,經綠營多年造勢,軍公教階層屢次被“改革”輿論“公審”和長期“污名化”,被指為“臺灣米蟲”、“社會潛藏負債”。其二,軍公教不滿當局改革進程“暴力、獨斷”。除“年金改革委員會”有失專業性和代表性,蔡為改革設下一年期限,且改革“溯及既往”和不適用“信賴保護”原則,遭批以“多數暴力”進行霸凌。
觀光業和勞工團體:“要生存,要活路”。其他游行的主角亦被蔡執政失序、政策失格所累,面臨生存危機。其一,由于蔡回避“九二共識”并縱容“漸進式臺獨”,導致兩岸交流陷入急凍,陸客銳減使觀光業已現倒閉潮,而蔡當局依舊回避問題實質。因此,觀光業者紛紛發起“我要‘九二共識’”連署和游行示威等自救活動。其二,勞團因蔡當局在積弊陳久的“一例一休”等勞資矛盾上首鼠兩端、背信棄義而一再上街抗爭。蔡當局則是“會哭就給糖”,打開了社會運動的“潘多拉魔盒”,又因“拿大家錢做人情”而引發階層對立。
蔡當局:制造社會對立,轉嫁政績不彰。軍公教屬于藍營,蔡當局優先施以“改革鍘刀”,既是借機“打藍”,也是運作“分配不公”的相對剝奪感來轉移失政焦點,特別是把薪資和所得替代率較低的青年、勞工的怨忿,導向離退休的軍公教。蔡“執政不為了討好誰”的豪言,和“年金改革不是鼓勵一群人去斗另一群人”的信語猶然在耳,但其實際以“改革”為政治斗爭的手段,而以公共利益作為消弭不平的犧牲。
蔡當局的“精明”與失策
當下島內狼煙四起的政治危局和社會亂象,蔡當局作為執政者難脫其責。但以軍公教游行而觀,只見到其“精明、無情”,卻不見尋求解決方案的誠意與魄力。
一是對軍公教勞進行“切割、分化”。例如對能量最強的軍人承認其特殊性需“單獨處理”,還通過行政指令等“技術性奧步”阻撓軍、教3日上街,試圖進行分化。軍公教階層雖然有備而來,相互約束,但仍出現了進退不一和若干“背骨團體”。雙方的博弈仍在繼續。
二是加碼“污名化”操作。軍公教不是民進黨票倉,如退休將領吳思懷所言,人民上街是因為不再信任善變的蔡當局,而蔡似乎也不太需要其支持。蔡稱“不改革會讓下一代受害”,輕描淡寫地把軍公教打上了“為禍后人”的烙印,加深了“世代對立”裂痕。蔡當局利用其執政地位和輿論掌控加碼造勢,試圖消解游行的負面效應,并挑動“族群”、“職業”對立,以孤立軍公教,如“綠委”王定宇“讓這群少數人激怒社會多數”的“改革論述”和“提油滅火”,不勝枚舉。
不過,民意被反復欺騙之后也會變得“刻薄而無情”。蔡當局“百日新政”的虛幻圖景隨著風起云涌的反對運動而破裂;徘徊于“死亡交叉”的民調數字顯示其曾經高企的“民意”正迅速流失;“獨派”的“逼宮”更是讓蔡“腹背受敵”。若蔡當局因此繼續遠離“務實”路線,投向深綠懷抱,則會在執政格局和兩岸博弈中自縛手腳,未來恐將引發比“九月游行”更為深刻的危機。蔡當局不惜撕裂社會以實現其政治圖謀,恐將自食其果。 (作者:劉匡宇,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