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11日發表評論說,蔡英文上任不到一個月,許多政策悄悄地延續馬英九的政策,其前倨后恭的姿態被人民譏諷為“發夾彎”,要不然就是挾持民意而橫沖直撞,結果是頻遭民怨。
倘若不是民眾對新當局仍有期待,加上習慣對民進黨政治人物較為寬容,以蔡英文行政團隊的表現,媒體或網絡早就充斥負面評論了,更不用說民進黨自家“立委”會如何反彈了。
臺灣新當局多項政策已經與蔡英文競選時的承諾相抵觸,甚至是自打嘴巴,民眾怎么知道何者為真呢?好比說民進黨選前信誓旦旦,堅持推動廢除所有核電,臺灣也不會缺電。連新任“經濟部長”李世光剛上任也夸口廢核不會導致缺電。誰能預知到,近日酷暑讓臺灣用電量飆升,差點使得臺電開天窗,逼使“行政院長”林全不得不放軟立場,考慮重啟核一電廠一號機組。
誰知,他的務實考量碰觸綠營的神主牌,民進黨“立委”紛紛批評“內閣”自挖墻角,迫使林全改口、設下三條件,也等于是自砍手腳。
誰都知道,經濟發展需電力,沒有人不想享受安全、穩定的供電。然而,臺灣受限于自身能源短缺、又是個獨立電網,如果沒有穩定、具有可靠來源的能源選擇,除非大家都愿意承受限電、甚至是斷電的后果,任何能源都應是可考慮的選項。
但是,在民進黨把原本應是理性辯論的核能議題扭曲為“不挺廢核就是不愛臺灣”的政治運動后,迫使馬英九當局封存核四廠,連新當局的能源議題討論都成政治禁忌,臺灣的未來怎有理性可言?
此外,蔡英文日前參加海基會主辦的端午節臺商聯誼餐會,向與會的250多名大陸臺商表示,“臺灣經濟要再一次成功轉型,需要穩定的內外環境,兩岸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維持現狀,建立具一致性、可持續、可預測的兩岸關系,我說到做到”。她也重申,未來會和對岸持續溝通對話,維系兩岸間各項制度化溝通與對話機制,持續推動經貿往來與各城市的交流。甚至還希望臺商能“鮭魚返鄉”,投資自己的家鄉以提振臺灣低迷的經濟。
就好比一個巴掌拍不響,兩岸的和平穩定也需臺灣與中國大陸共同維持,若有一方刻意違背游戲規則,卻又想悄悄地延續前任當局的兩岸路線,又怎能翻臉怪對岸不領情?
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強調,將以“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系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來處理兩岸關系,卻吝于說出“憲法”對兩岸關系的定位,明顯想討好不同陣營的作法根本無法得到共鳴。雖然現行的兩岸關系不至于“地動山搖”,但“欲抱琵琶半遮面”的結果,卻是兩岸互動的中斷與停滯。
文章說,中國大陸早在520當天,就把兩岸官方接觸(國臺辦和陸委會)及兩會溝通管道(海協會與海基會)關閉,海協會人士還打臉海基會所謂“兩會溝通機制仍持續”的說法,表明雖收到海基會60多份傳真,但都“讀后不回”。新任陸委會主委張小月在“立委”逼問下,也承認至今尚未與國臺辦主任張志軍通過話。
這些事實絕非蔡英文夸口“維系兩岸間各項制度化溝通與對話機制”,就能輕松帶過。親身經歷兩岸和平發展的臺商雖不敢公然反駁民進黨當局,但私下仍抱怨連連,認為民進黨根本不了解大陸,只想關起門愚弄人民,好像目前看似云淡風輕的兩岸關系,也沒有因蔡英文未提到“九二共識”而陷入僵局。
殊不知,大陸正密切關注蔡當局的一言一行,如果民進黨真以為只有兩岸政策才影響大陸的對臺策略,其他都是臺灣的“內政”問題,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兩岸定位是臺灣能否與大陸修補對話機制的關鍵。鑒于臺灣的經濟發展停頓,蔡英文又說希望早被民進黨歸類為“親中派”的臺商能回來投資,等于是“打你臉、又給糖吃”的兩手策略,在兩岸大環境沒有改善跡象之下,臺商怎可能輕易上當?
平心而論,在臺灣民眾對馬當局失望之余、全心支持蔡英文當選的彌補心理,蔡英文其實有相當大的空間,務實推動各項政策及改革。然而,民進黨自以為完全執政就是我行我素,推出一些讓人搖頭、甚至是憤怒的政策法案,簡直在考驗民眾對民進黨的耐心,蔡英文似乎有所警覺,才會要求“行政”與“立法”兩部門應盡速找出合作的方式,避免重蹈國民黨“行政”與“立法”互扯后腿的覆轍。
如果蔡英文有此警覺,對臺灣及人民來說,當然是件好事。然而,蔡英文也需捫心自問:倘若兩岸關系持續停頓、連帶影響臺灣對外關系的推展,是否該改變現行的兩岸政策?還是一味地靠攏美國及日本,不惜犧牲臺灣利益,就為了實現永遠做不到的“臺獨”主張?這是民眾關心的,也是蔡英文應清楚回應的核心問題。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