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14日發表評論說,隨著中國大陸與美國在東南亞的角力日益劇烈,臺灣未來的立場格外引人注意。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能否奏效?對于兩岸關系是否會產生負面影響?在在都值得探討。
蔡英文在臺灣選舉期間公開表示,李登輝和陳水扁的南向政策是失敗的,她的新南向政策主要著眼于東南亞和印度是將是未來整個亞洲經濟發展的重心所在,而且過去在經營上還有一些可以繼續強化的地方,尤其在印度。她強調,過去主要是鼓勵投資,而下個階段,會鼓勵產業的合作,更有系統的共同進行產業發展的合作與社會、文化上面的交流;因此其整合性、系統性與深度會超越過去很多。
評論指出,蔡英文的構想看似不錯,但在中美關系持續緊張,雙方在南海隨時都可能擦槍走火之際,一旦蔡英文開始推動其新南向政策,不只很難達成預期成效,而且極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就經濟面來講,中國大陸、東協及日本為臺灣前三大貿易伙伴與投資對象,臺商長期參與東南亞地區產業分工,將臺商生產的相關零組件、半成品、中間財等出口至東南亞,再利用當地充沛勞動力加工生產后,大部分制成品再出口到美國和歐洲市場,這種綿密的生產鏈供應網絡,己經成為亞洲生產分工體系的重要一環;如果再能深化擴大,對臺灣當然有利。
問題是,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不僅仍然承襲李、扁時期“減低對中國大陸經貿依賴”的思維,而且還配合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蔡英文之多次強調加入TPP,卻很少講到希望進入RCEP,其原因即在于此。事實上,TPP占臺灣貿易比重35%,RCEP占56%;TPP十二國平均關稅稅率4.2%,RCEP十六國則為7.1%,純從經貿角度看,加入RCEP對于臺灣顯然比加入TPP更要優先才對,但蔡英文卻反其道而行,如此作法,顯然不太明智。
再者,要想全面與東協國家進行產業合作,卻不談東協十加六的RCEP,豈不是緣木求魚?毫無疑問,新南向政策要想成功,就必須解決臺商在東南亞市場面臨的高關稅及投資障礙,如果臺灣無法加入RCEP,高關稅及投資障礙又怎么可能解決?
此外,加入TPP必須原始的十二個會員國都同意才行,而這十二國之中就有八個,中國大陸是其最大貿易伙伴。換言之,即使美國全力支持臺灣加入TPP,但只要中國大陸發揮其影響力,臺灣依然無法加入。
更重要的是,近幾年來,中國大陸與東協關系與日俱增,而美國則相對減弱。從2000年至2014年,大陸占東協十國貿易比重由5%升至15%,而美國占東協貿易比重則由17%降至9%,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另外,美國一再企圖在東協相關會議上做出不利于中國大陸的決議,卻始終無法如愿,更說明中國大陸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即使還未完全超過美國,至少也毫不遜色。
可以想見,一旦RCEP正式生效,亞洲生產供應鏈網絡關系必然會進一步重整,屆時臺灣如果仍被排除在外,對于貿易與投資勢必產生嚴重影響。
正因為如此,我們認為,蔡英文與其推動新南向政策,不如把重心擺在積極加入RCEP;否則必然會重蹈李、扁覆轍,不只沒有強化臺灣與東南亞經貿關系,反而虛耗資源,徒然使臺商受困。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