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日前召開“中國事務委員”會議,建議各縣市長參酌高雄市“兩岸小組”作法,建立處理兩岸事務機制,再透過縣市聯合治理平臺進行研討、分享資訊。香港中評社對此26日發表社評說:“高雄模式”受到矚目,“高雄模式”之下所發展的兩岸城市交流,是讓兩岸更親,還是更遠,值得討論。
民進黨去年“九合一”選舉大勝,執政縣市從上屆的6個,增加到13個,占全臺22縣市的一半以上。民進黨中央21日召開的中委會議,蔡英文提出“三個有利”、“三個堅持”,比較民進黨中央現行兩岸路線并無突破,反而是鎖定執政縣市的兩岸交流有不同做法。
民進黨對執政縣市的要求可分成兩方面來看,第一部分重點是放在“縣市聯合治理平臺”,亦即要求未來13縣市的兩岸交流要齊步走,要成為“共同議題”。“立法院”助理工會副理事長、兩岸政策協會常務監事田飛生日前接受中評社專訪分析,“民進黨中央希望縣市長從事兩岸交流有所規范,不要被個個擊破。”這是一個相當正確的解讀,選前蔡英文與無黨籍臺北市長的“契約說”鬧得沸騰,蔡否認雙方有契約,但表示希望可以討論相關政策。顯示民進黨也爭取臺北市能納入綠縣市平臺來處理兩岸政策。
蔡英文的第一重點在串連綠縣市兩岸政策,第二重點才在“高雄模式”,以集體討論來決定兩岸交流的深度與廣度。綜合以上,“聯合治理”加上“高雄模式”,所得結果看來就是降溫。民進黨中央并不希望未來綠縣市的兩岸交流過度擴張,乃至出現尾巴搖狗的現象,讓民進黨中央為難。
過去很少曝光的高雄市“兩岸小組”,是由市長陳菊擔任召集人、三位副市長擔任副召集人,委員由秘書長及市府相關局處首長擔任,同時遴聘專家學者組成。民進黨中央希望各縣市學“高雄模式”,但其實“高雄模式”只是行政流程,重點在于結果,此模式下的兩岸交流呈現何種樣貌?
在過去4年,民進黨執政的高雄與臺南,發展出獨樹一格的兩岸地方交流。高雄市長陳菊曾登陸邀請大陸市長抵臺參與亞太城市高峰會,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也曾在高雄與會面。但包括陳菊和賴清德一般并不親自接待大陸高訪團。若談“高雄模式”的實踐,就是有點冷的交流。
這種有點冷的交流要擴及到民進黨13執政縣市,是否可行,連綠營內部的看法都很分歧,尤其是在藍轉綠城市,如桃園、臺中等,等于是一下子就把交流層級拉下來。中委會日前開會討論此議題,新科的桃園市長鄭文燦、臺中市長林佳龍都缺席,亦未表達意見。且實務上,要求資源較不足的縣市政府也成立繁復的“兩岸小組”建立處理兩岸事務機制,亦有滯礙難行之處。這是蔡英文的學者風格有待檢驗。
民進黨處理兩岸路線舉步維艱,現在的策略是把城市交流推在前面,認為如果可行,就可以藉由13縣市、大區域的兩岸交流,達到“政經分離”目的,既滿足基層期盼藉交流拉動經濟的要求,又不必在“主權”上做退讓。
對于未來兩岸城市交流,“兩岸小組”是否會建議綠色執政市長不見大陸官員?桃園市副市長邱太三日前接受訪時表示,“不見”的問題很奇怪,到底是誰不見?這也道破了,兩岸城市交流存在的問題。這就像臺北與上海的雙城論壇,在柯文哲手上能否繼續推進?如果“九二共識”成為兩岸交流的障礙,民進黨在地方交流就觸了礁,更上一層的民共對話自然是更困難。影響所及就是期待兩岸紅利的民眾對民進黨的滿意度。
我們認為這是民進黨中央想捆綁13執政縣市兩岸交流時所必須思考的問題,畢竟這不是切香腸,切一段算一段,如意算盤難打。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