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服務業聞人、財團法人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近日對臺“中研院”院士們以《臺灣改變的支點》為題演講。他談到自己的一個體悟:最近世事紛亂,社會不缺批評的人、也不缺看到問題的人,連提出解決方法的人都有不少,“臺灣真正缺的是愿意卷起袖子做事的人,而你,就是改變的起點!”
嚴長壽并自省,自己對臺當局的批評也沒少過,不過既然已看到許多問題,就覺得自己必須改變。嚴長壽一語,想必說出不少人心聲;由于社會風氣開放、信息隨處取得,網絡平臺更讓全民意見自由發布,臺灣各角落充斥尖銳批判的聲音。
盡管從小受到的教育一直告訴我們,要有虛心接受他人批評的雅量,但久而久之,大家都成了“出一張嘴”的批判專家,光說不練。而民眾一天到晚批評當局,也讓臺灣顯得沒有希望。
臺灣最近最悶的部會首長,當屬“經濟部長”張家祝,原本“經濟部”設定今年上半年的業務重點為兩岸服貿協議,下半年為核四商轉,但兩項重點業務皆被反對者杯葛與批評到體無完膚,堪稱最失落的“部會”。
當服貿“卡關”又遇上核四“封存”,外界只關心張家祝何時下臺負責,但出乎外界意料,早已萌生辭意的張家祝,此時避談下臺,反而說:“先解決問題比較重要”。
事實上,張家祝當然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但仍堅持解決非他引起的問題,堪稱“卷起袖子做事”的政務官;但批判勝于一切的臺灣人,給愿意做事的部長留有多少揮灑的空間?恐怕再好的政策也走不出經濟部大門,更多人還是為反對而反對吧。
核四議題正好暴露出臺灣人只會批評,但沒有愿意卷起袖子做事之人的窘境。核四議題可追溯到1980年,歷經八屆臺灣地區領導人任期、兩次政黨輪替,迄今仍是臺灣社會無解的問題,核四幾乎是臺灣史上延宕最久的公共投資案。外界只批評政府過分仰賴核能發電,留下千萬年無法處置的放射性核廢,一廂情愿要求“非核家園”,但誰能提出,沒有核電,缺乏天然資源的臺灣,靠什么發電?
臺灣政務官的更迭如同走馬燈,官員任期超過兩年者,都堪稱“長命”;“立委”質詢時動輒以“明天你可能就下臺了”或“明天就可以把你換掉”等語帶威脅的方式“警醒”著政務官,表面上好像是“民主”的表征,但卻讓“愿意卷起袖子做事的官員”變成稀有動物,真正為人民做事的官員已然絕跡。
批評不是不好,批判也非不對,但重點在于提出批評的同時,除給予具體可行的建議,是不是全臺灣民眾都應卷起袖子做事?否則,批評最終只淪為口水戰,就像整天吵吵鬧鬧的“立法院”,對臺灣整體進步,實在難有幫助,徒增社會紛擾罷了。(馥馨 作者系島內資深媒體人)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