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18日針對菲律賓與臺灣的爭議發表社評文章指出,民眾和臺灣讀需要理性、積極處理該爭議。社論直言:理性不是軟弱,激情不能解決問題,民粹只會壞事。進退之間,民眾及當局都應該有個拿捏,不要讓外界對本來占有道德高度及正當性的臺灣反而受到誤解,豈不得不償失?
社論摘編如下:
講真話有時讓人討厭,講讓人不喜歡聽的真話尤其可能成為眾矢之的,但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我們還是要提出一些理性、中道的呼吁,讓臺灣理性的聲音能夠抬頭,全民當前應該冷靜,支持當局,讓臺菲之間的爭議能夠和平落幕。理性不是軟弱,激情不能解決問題,民粹只會壞事。進退之間,民眾及當局都應該有個拿捏,不要讓外界對本來占有道德高度及正當性的臺灣反而受到誤解,豈不得不償失?
話說臺灣漁民日前在臺菲重疊經濟海域捕魚遭到菲國公務船射殺身亡,于此,本報刻意的避免使用菲國船只“執法”或“誤殺”這樣的字眼,這就表明了我們不承認菲國的行為有任何的正當性和合法性,民眾當然應該支持當局,運用一切合法、合情、合理的手段,展現決心與實力,為遇害的洪船長及其家屬討回公道。
事發之后,全臺上下義憤填膺,罹難者家屬的傷痛我們可以完全理解和感同身受(其實是家屬身受、外界只是感同,兩者之間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計),但某些只是情緒性的主張以及某些不當行為,如長期駐軍護漁、駭客攻擊對方網站、要求對方交出兇手、或對在臺菲勞有些言語及身體上的動作、羞辱對方談判代表等,我們則以為不無檢討的空間。臺灣不是自詡為一個成熟、文明、理性的社會,難道我們真是一如某些人所說的理盲濫情?
其實,馬英九當局的相關表現雖然不能說是十全十美,比如說菲方超過72小時的限期,未給我方正面回應,而我方還繼續和對方對話,試圖找出妥協之道;又比如說我方在未得菲國確認的情況下,迅即派出調查團前往馬尼拉,結果現在把自己搞得騎虎難下、進退兩難有待檢討之外,當局當初設下的4個條件:道歉、懲兇、賠償、重開漁業談判可說是做得有聲有色,這是任何一個理性的標準作業,沒有任何不對,民眾應該給馬英九當局和林永樂“部長”一些起碼的肯定。
本來大家應把重點放在指責菲律賓政府,結果現在卻成了批馬運動,臺北許多電子或平面媒體都在大肆批評,說他反應過慢,懦弱無能。持平而論,難道大家不覺得這種批評有失公允?反對黨自己先是毫無反應,等看到民氣可用,也前往菲國駐臺代表處進行丟鞋抗議活動,雖然不無消費本次事件及罹難者家屬之嫌,但也算反映民意,大家還是加以包容。
綜觀此次事件,菲律賓政府有錯在先是個事實,臺灣民意沸騰可以理解,罹難者家屬的傷痛應該予以撫平,馬當局有軟弱不得的內政壓力。一如研判,馬尼拉最后只會部分滿足臺灣的要求,但不會照單全收,菲律賓也有自己的尊嚴與國格要顧。最后,總歸一句,“外交”及談判都是一門化不可能為可能的藝術,臺北當前的作為仍屬于控制型升高緊張的手法,最后還是只有讓事情單純化,盡快解決紛爭才是最為理性的作法。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