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要重新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名稱一事成為近日關注熱點。臺灣《中央日報》今日刊載評論指出,叫“中國事務委員會”還是“兩岸事務委員會”、“大陸事務委員會”?如果一昧自困于“臺灣是臺灣,中國是中國”的迷思,民進黨必難成大器。
評論摘編如下:
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民進黨要重新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這“樓梯”從蔡英文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時就“響”起,蘇貞昌選上黨主席后又“響”起好幾次,但終不見“人”下來。
為何關鍵是卡在名稱上──叫“中國事務委員會”還是“兩岸事務委員會”、“大陸事務委員會”?后兩個名字意思差不多,第一個則不同,將對岸掛上“中國”,這是“獨派”和“兩國論”者的基調。主張稱“大陸”或“兩岸”的,是理解民進黨不能自外于兩岸交往,如果一昧自困于“臺灣是臺灣,中國是中國”的迷思,民進黨必難成大器。
謝長廷從大陸回來后,他的“憲法一中”主張在民進黨內產生思想激蕩,尤其他還對領導這個組織頗有興趣。這使得向來主張“去中國化”的人更感到“中國”的重要,非要在這個事務部的頭上冠以“中國”不可。
兩個名稱,兩種意識型態,所以,名稱一直敲不定。作為主席的蘇貞昌,表面雖表示“中立”,但他不能讓謝長廷成為黨內推動兩岸關系中主帥的心意,黨內外皆知,他左不得,右不得,自己心里的話說不得,只好說“此事不急。”
其實民進黨哪里還能“不急”?未來兩岸可預見會出現更大開放空間,除非民進黨真如謝長廷所說“成為永遠在野黨”,否則腳步非跨出去不可;而腳步想提起,就非“名正言順”不可。
本周三民進黨“中常會”就會討論組織名稱,但若還叫“中國事務委員會”,那表示民進黨甘于自困牢籠,難有作為。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