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一群高中生在校慶扮納粹,整垮了校長和老師,校長在外界輿論批評聲浪之下提出辭職;余波蕩漾,島內從大學教授到媒體名嘴,從“駐外代表”到“外交部長”,已演成“全民亂講”的社會效應。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30日發表專欄文章說 ,整個過程,倒真像安徒生《國王的新衣》寓言里頭,最后指著那位最有權威的“大人”說“國王沒穿衣服!”的無名屁孩,照妖鏡里頭映照出來的,是臺面上袞袞諸公扭曲的心靈和形體。
之所以扭曲,大致可以歸結到臺灣戰后至今,6、70年來死巴著美、日的文化心態。臺灣其實不算國際化,比起新加坡、菲律賓,那種“正港”英、美殖民地的耳濡目染。臺灣自由化也有限,早年這個不準、那個不許;可是有辦法的,馬照跑、舞照跳,地下流行亦步亦趨。人家開趴體,臺灣也有趴體;人家嬉痞,臺灣也有痞;人家吸大麻,臺灣也有麻。
于是當人家“文化買辦”,好像變成臺灣“有辦法”的一種身份或殊榮,仿佛嘴巴上油,就足以“驕其妻妾”的心理慰藉。所謂“普世價值”瑯瑯上口,以證明自己或自己陣營夠“前進”或夠“改革”;至于這些舶來價值,是否有足夠的社會共識,乃至行為上有沒有雙重標準,非所問也。結果“葉公好龍”乃變成臺面上袞袞諸公心靈和形體扭曲的最大病征之一。
包括這次“反”納粹行動中,有多少人是在借小孩酒杯,澆大人塊壘?從“外交”扯到歷史,從“白色恐怖”扯到新移民,好像人人有話要說,卻不知所云的,又不知凡幾,印證了“大人”們追新聞汽球、搞政治“鄉民”化的狂熱與錯亂。表面上是項捍衛“普世價值”的辯論,實際上又說不清楚為什么軸心國里頭,只反這個不反那個?只不準殺猶太人,卻沒不準殺中國人?沒穿衣服的“大人”,最后是弄混淆了小孩“該不該穿衣服”的道德,以及“說不說實話”的智慧!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