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來到二次大戰結束后70年。包括美英法乃至日本的媒體,都已經陸續推出《戰后70年》的紀錄片,思索戰后每個國家自身的社會變化與今后走向。
90年代的臺灣媒體版面與節目,還經常可見“歷史專題”。臺灣媒體后來卻彌漫著一股集體偏見,認為涉及歷史的題材成本高、制作費力,又沒人看。但去年底選戰期間,一段“蔣經國痛批政商勾結”的原音原影視頻被廣泛流傳。對于蔣經國只知其名的臺灣新生代,看了既驚悚又熱議,敬佩到不得不對蔣經國狂按贊!
臺灣《中國時報》5日發表評論說,媒體需要及呈現的歷史,包括了“素材、視角、真相”。至今沒有聽聞臺灣有任何一家媒體籌劃制作“戰后70年”,恰好反映出臺灣媒體“集體缺乏史觀”的思路與背景。臺灣大約僅剩兩三家報媒,設有專人專職勉強“記錄自己報社的歷史”!其他若非職務裁撤,就是包括電視臺在內,沒有任何一家電子媒體的經營高層思考過,應該有系統的紀錄整理自家的大事年表、留存影音文字材料,至少建構自身完成一小部分的臺灣媒體史或電視史。
沒有“媒體史觀”的商業經營,當然就只會流逐于各種“績效數字”,不會懂得媒體存在的深遠意義。而媒體的權力,一旦迷失在瑣碎細節的拆解,失去了史觀立場去構筑凝聚于深刻,那就只會日以繼夜不斷“敲碎整個社會文化的結構價值”。臺灣媒體這10多年來除了政治毒害,媒體散播著“政治口水”,早已經成為共同認定的臺灣毒瘤之一。
近來臺北市長柯文哲,對于二次大戰日據殖民時期的“贊揚”,顯現出一種歷史的無知與偏見。臺灣社會早已經失去了歷史的時間感,倘若沒有“至少媒體還記得”!社會集體記憶的繼續被扭曲,將使得臺灣所有難得珍貴的美善價值,淪為一場一場論辯之后不復完整的戰場碎片。
殖民建設乃至戰爭本質,始終都是為了更徹底的掠奪!“戰后70年”的國際媒體各大專題,無一不是面向權力,提出警醒和溫習。而面對這么一位市長無知荒謬的侈言贊頌,臺灣媒體其實還是繼續以政治口水處理,記者完全沒想到,可以找出戰爭受難的幸存者來對照或控訴。
70年既漫長又恍如昨日,媒體在二次大戰前后曾經無以取代,恰是推動著社會人心省思、傳遞著自由開放精神的“救贖角色”!直至近年來,因特網到行動電信成為信息擴散的新科技主軸,所有媒體的原始權力開始遭臨解構,媒體首度面臨生存與進化的同步挑戰,救贖者開始自我迷失。
彷佛注定就要習慣一場“集體的自我蒙蔽”!整個臺灣與其中的人,一旦不知道自己在歷史時空“已經走到哪里”?怎么可能知道“今后走向何處”?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