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泰斗、北大國學國寶級教授湯一介,于9月 9日晚間與世長辭,享年87歲。臺灣《旺報》今日刊文懷念這位大師級人物。文章說,在這個“錢學森之問無法得到正解”、新生代國學大師還無處尋覓的時代,極其遺憾。湯一介固然研究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學研究,但思想并不古化,相反,卻有非常重的經世致用成分。
全文摘編如下:
國學泰斗、北大國學國寶級教授湯一介,在大陸教師節前夕9日晚間與世長辭,享年87歲,這是季羨林、任繼愈去世之后,又一大師級人物隕歿。在這個“錢學森之問無法得到正解”、新生代國學大師還無處尋覓的時代,極其遺憾。
湯一介固然研究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學研究,但思想并不古化,相反,卻有非常重的經世致用成分。
一者,關于知識分子的責任。2011年,湯一介受訪時曾說:“現代知識分子不應向非真理妥協。”同時,“知識分子不直接治理國家,但他應負有對國家和社會議論的責任。”這是對整個中國知識分子的告誡,正如湯一介的父親告訴他一定要“事不避難,義不逃責”一樣,他也在勸告知識分子要守住底線、要有原則意識、要肩負起社會責任。既不能避世,也不應該犬儒,更不應該成為“磚家”或成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
二是,關于大師的培養。湯一介認為,這個時代應該出現若干學術大師。應當如何出現呢?就是要做好學術研究,從一些小項目、小課題做起,“我們最好不必如此著急,還是扎扎實實做點深入的研究工作為好。”事實上,他也是這么做的,同時認為當下的學術環境,應該更加自由,要有“百家爭鳴”的大局面。
三是,對于經濟建設與思想文化的關系,湯一介認為社會發展不能太過功利化。“因為現在社會還沒有從把經濟建設為中心逐漸向以思想文化為中心的社會轉移,因此功利化太強。”“因為人類社會如果完全走入功利化,大家都不會得到幸福。”顯然,解決幸福的問題并不完全在于經濟,而在于內心的建設。
作為當代知識分子的最杰出代表,湯一介用最基礎的學術研究與書籍編纂,以及在公共媒體發聲,踐行并闡述著屬于這一代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除了著作等身,“經世致用”思想──才是湯一介留下的最寶貴遺產。只有知識分子都有經世致用的思想,中國社會的諸多問題才會得到解決,才會達到湯一介所說的“不醫而治”。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