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立報》今日發表社論評論青少年過度依賴手機互聯網的現狀。文章指出,手機小熒幕和電腦大熒幕占據了青少年生活最主要的部分。而在互聯網時代,手機上的任何操作都可跟蹤追溯,網路即羅網,一舉一動都被掌握。
社論摘編如下:
我們的青少年被集體綁架了!這是最近媒體上很夯的一個標題。疑犯是誰?答案曰:手機。70%睡前必看,60%因手機未攜帶或未充電而焦慮不安。許許多多青少年上課、搭車、吃飯……,眼睛都黏貼在移動電話上。這是金車教育基金會最近發布的調查報告所顯示的現象。尤其是,智慧型手機在最近兩年成長2.5倍,手機與電腦網路已連結為一體,手機小熒幕和電腦大熒幕占據了青少年生活最主要的部分。
我們常常忘記的是:一個手機就代表一個號碼,一個號碼就代表一個識別的標記。若是要問這個世紀與上一個世紀有何不同,那么,最大的差異無非就是,我們的新生世代是自動、自愿、自主地處于被“歸檔”的狀態,因為在手機上的任何操作都可以被跟蹤,被追溯,一個行動電話號碼,就代表了一個人大部分行動的訊息。
我們的手機訊息里的商業廣告,數量越來越為龐大,這當然表示我們的“身份”已經被建檔,而這個身份,首先就是一個消費者。若是你使用的是智慧型手機,若是Google、Facebook或是Twitter是你日常的伙伴,你在網絡里找資訊、交際、溝通、發表、按贊……那么,恭喜你,你已經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網路即羅網,你的一舉一動,已經完全在“老大哥”的掌握之中。你以為沉浸在私我的小世界,其實是淹沒在資本主義2.0的大海洋。
上一個世紀,多少人為了自由,為了隱私,為了不被干涉而斗爭,如今,我們把這一切曾經是既得的權益主動交付給網絡集團。
其實,我們都知道,這些網絡集團所提供的搜尋引擎能夠存檔你曾經使用的關鍵字,能夠記錄你的IP位址,甚至你所用來登錄的ID。我們的瀏覽器上留下太多“cookies”,這些為了辨識使用者身份而留存在用戶端的資料。透過cookies,你所使用過的關鍵字、所瀏覽過的網站,你連結的時間,都會留下痕跡。亦即,一個網絡使用者的身份、嗜好、習性,都可以被輕易重新建構出來。對于市場行銷者、官方調查員,乃至犯罪集團,這些都是相當珍貴的檔案。
你是誰?你知道什么?你想知道什么?你即將到哪里旅游?你是藍是綠,是左派右派?你喜歡到哪里旅行?你是不是憂郁癥犯者?只要你上網,只要你連接,只要你盯著智慧型手機,這些都不再是秘密。Google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賣,包括你自以為是的秘密在內。超過9億人使用的Facebook當然更是一個寶庫。美國的Rapleaf就曾經透過Facebook的個人檔案和cookies建立起一套龐巨的“人肉搜索”系統,“幫助企業針對性地投放掛告”。使用手機的青少年是被綁架了,更多網絡使用者其實更是處被建檔、被出賣的狀態!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