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華日報》今日刊載每日談文章,大談網絡對于臺灣青少年的影響。文章指出,少兒太早接觸網絡,負面影響難以評估。
全文摘編如下:
早已“登堂入室”的網絡,搖身一變,又多了一項功能,居然扮演“少兒保母”角色。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問卷調查所發現。
這項問卷調查,題為“青少兒網絡使用與自我形象調查”,由臺灣政治大學與社團、企業合作辦理,調查母體為小學三年級至初中三年級學生。調查顯示,這個年齡層的青少兒,使用網絡已達五年者,占了45%,由此推論,臺灣近半數兒少,三到七歲即已開始上網。
年僅三歲的稚童,已然開始上網,這是何等景象?上網瀏覽甚么?又何等嚴肅。“資策會”統計,迄至去年九月,臺灣寬帶用戶,計有524萬戶,占當時總戶數65%;經常上網人口,已達1096萬人,占總人口47%。惟學前兒少上網,究竟有多少人?則未見統計。
學前少兒正值發育成長期,而現代小家庭,大多為雙薪家庭,父母親忙于工作,養護他們的保母,不是祖父母,就是幫傭,網絡因而悄然現身,成為另一種型態的保母。
網絡成為少兒保母,可能產生的問題,委實無法想象。道家認為“道”,不可名狀,乃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之說,適可用來形容網絡。網絡世界無限寬闊,正道與歪道并存,多少網絡犯罪,從來防不勝防,少兒年少無知,久經熏染,身心靈難免受到傷害。
“網絡絕不是萬能,沒有網絡萬萬不能”,現代人之于網絡,“一日不可無此君”。但少兒太早接觸網絡,負面影響難以評估,父母怎能讓網絡充當保母?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