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團在新北川縣城參觀羌繡藝術。
在七分翠竹三分水的三蘇祠拜謁,在古柏森森的翠云廊穿行,在雄霸絕壁的劍門關懷古,在川劇《巴山秀才》里與迂腐卻善良的孟登科同喜同悲……7月,參加“情系巴蜀”的臺灣文化人,游走巴蜀大地,追尋那似曾相識的文化記憶。
感佩穿越千年的文明
三蘇祠原為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明朝洪武元年改宅為祠,祭祀三蘇。幾池綠水環繞樓臺亭榭,匾額對聯蘊著雋永詩意。從小便讀蘇詞蘇詩,不少臺灣文化人在這里浮想聯翩。
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夏紅最是感性。“我爸爸是湖南人,很看重我們學習古詩詞。剛才聽導游念那幾首蘇詞,小時候背誦的情景立即浮現在腦海里,內心也感到一陣陣的起伏!
三蘇祠的書法最得臺灣著名書法家杜忠誥注意。展柜里有一封蘇東坡的家書復制品。老先生看了嘖嘖稱奇:“真是大家,隨隨便便一寫就是大手筆!”
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的林莉娜,邊參觀邊用相機細心記錄。寫著“是父是子”的鄉殿匾額引起她的注意。因為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著一幅乾隆畫像,題為“是一是二”,林莉娜要給那幅畫寫卡片,需要確定“是”的含義。匾額的“是”解釋為“這個”,表達贊佩的語氣。林莉娜沒想到,在四川竟然為臺北藏畫找到了比對的資料。
除了三蘇,臺灣嘉賓的文化記憶里更有發源蜀地的三國!扒橄蛋褪瘛弊詈笠煌恚_中聲五洲掌中劇團創團團長王金匙,拿出尺把高的趙子龍布偶,耍得上下翻飛;國光劇團導演李小平也帶領一眾嘉賓,演了一出改編的三國戲。臺北藝術大學教授邱坤良說,在臺灣,民眾都知道三國故事,正是對四川的熟悉,讓臺灣人在汶川地震后,對四川民眾表達出人道關懷之外的民族情義。
最讓臺灣嘉賓心馳神往的,當數至今成謎的三星堆遺址。一尊尊精美的青銅面具,仿佛訴說著千年的秘密。走出展廳,夏紅擦了擦濕潤的眼角:“堅硬的青銅材質竟然能做得這樣有情緒,穿越數千年仍然感染人!”一幅幅泛黃的、當年發掘遺址的照片也讓她激動:“沒有前人的工作,我們今天又哪里能欣賞到這一切!”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