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中國時報》15日發表分析文章說,最近發生在日本的海嘯與核電廠爆炸震撼全球,利用核能本來希望是清潔能源,擺脫石油,但其危險性始終是爭論不息,也是民眾的焦慮。另外一件不直接相關,但令人沮喪的事是,臺灣引以為傲的高速鐵路,只剩十年壽命,原因是云嘉平原為了灌溉水稻田,過度抽用地下水,以致造成地層下陷,鐵道橋基下沉。
文章指出,近年來全球積極推動生物能源(bioenergy),又稱為生質能源 (biomass energy),期望替代石油,解決能源危機,而且降低碳排。筆者想討論的是,利用生物能源,是否可能解決臺灣短期(高鐵)和長期(能源)的兩道難題?
生物能源并不是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專利,也不被少數國家(如石油生產國)和地區所控制,巴西利用生物酒精,便是成功的例子。一九七三年世界第一次能源危機,巴西有鑒于自身石油蘊藏貧乏,便立定政策,一心一意發展蔗糖酒精,起伏三十多年,到如今,酒精已取代了進口石油五○%以上。全國汽車有兩種,一種全用酒精,另一種酒精和汽油兩用。蔗渣及其它副產品,也已開發為工業原料,企圖取代石化產品,目標是以生物質為基礎原料的生化工業,不再仰賴石化原料。巴西成為第一個走出石油陰影的國家。
文章指出,美國在生物能源起步較晚,自從受到京都議定書和哥本哈根協議的國際壓力,近十年急起直追。利用玉米酒精,先行打開運銷通路,接著能源部與農業部聯手,全力研發以纖維為原料的二代酒精;篩選出幾種原本不值錢的植物,或取其纖維制酒精,或取其油脂做生物柴油,利用近代生物科技,展開深入研究,栽培為“能源作物”。這是一個不錯的策略,假以時日,相信可以開發出幾種重要的能源作物,種植于比較不利糧作的土地,既不爭地,也不爭糧。“能源農業”在世界上,將為農業帶來全新的面貌。
文章說,中國大陸經濟飛躍成長,對于能源的需求量非常之大,除了利用傳統的煤與石油之外,對于再生能源著力甚多。“十二五規劃”將提升對生物能源投入,高占再生能源的一半,挾其近百年利用沼氣之經驗,全力推動“沼氣能源”及“沼氣產業”。近年建造了多座超大型的沼氣廠,有的用于發電,有的將沼氣純化為甲烷,作為汽車燃料,已經儼然成為世界的沼氣大國。
在臺灣,臺灣經濟主管能源部門大力投注多年,啟動“能源計劃”,其中尤以太陽能為重點中的重點,視為明日之星,臺灣“農委會”因為受限于農糧政策,未能積極參與。據稱,臺灣能源主管部門明年預算,生物能源分配到的資源大約不到公共財政總投入的五%,而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統計,在二○○六年,生質能就占世界所有再生能源的八○%,估計至二○五○年,生質能將提供全世界能源總量的三八%。文章質疑,相形之下,臺灣可能是“把雞蛋放在其它籃子里”,忽略了可長可久的生物能源?
文章指出,臺灣生質能源學會正在推動一項搶救高鐵計劃。高鐵高架經云嘉地區,沿線土地約五萬公頃,大部份是水稻田,也是抽取地下水的嚴重地區,該計劃建議,水稻田改種產油的麻瘋樹(jatropha)。
麻瘋樹有兩個特性,第一,它是多年生耐旱植物,成林之后不須灌溉,不抽地下水便可保持地質穩固;第二,麻瘋樹長年結果,果實含油量高達百分之四十,采油后可轉制為生物柴油,是很有價值的“能源作物”。初步估計,五萬公頃麻瘋樹林可年產生物柴油近五十萬噸。若以國際市場每噸一千元美金計,每年產值可達五億美元,大可補償水稻。雖然占用了農地,但保住了地下水,停止地層下陷,搶救了耗資四千六百億的臺灣高鐵,從生物能源的觀點看,借機嘗試開發新能源,意義就更深遠了。
文章最后指出,日本海嘯引發核電廠泄露,是對人類利用核能的一大警告;而臺灣油樹救高鐵,有機會“小兵立大功”。從這兩事件,提醒我們一件事,就是不可忽略可長可久,而又安全可靠的生物能源。有計劃地種植能源作物,可以振興農業,造福農民;聰明地利用能源作物,可以解決石油危機,救的不只是臺鐵。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