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即將滿一周年,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臺灣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的文章指出,蔡英文就任后進行多項改革,引發各層面的對立與撕裂,導致無法全心投入在一些重大的經濟政策上面,因此看不到任何的經濟成效。過去1年臺當局在拼經濟方面可以說是交了白卷,令人失望!
評論摘編如下:
去年520蔡英文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后,開始進行多項的“改革”,包括“不當黨產條例”、同性婚姻、“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及“司法改革”等。這些改革引發各層面的對立與撕裂,比方說,“不當黨產條例”造成政黨的對立,“一例一休”造成勞工與企業主的對立,而年金改革則更是造成世代之間的對立。這些改革不但引起社會上各方面的沖突,而且也使得執政部門為因應各種突發狀況而弄得焦頭爛額,無法集中心思和精力在民眾最關心的經濟議題上面。
因此,蔡英文和行政團隊的民調支持度一再探底以外,5月初,1項由臺灣公信力公司公布的蔡當局執政1年經濟表現的民調結果顯示,對于臺灣經濟競爭力滿意的只有18.7%,不滿意的達到51.1%;對個人經濟狀況滿意的更只有10.5%,不滿意的有42.5%。就連最近臺當局才要推出的8824億元(新臺幣,下同)前瞻計劃,民眾的滿意度也只有30.8%,不滿意度達到41.8%。這項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于個人經濟狀況和整體競爭力滿意的程度,似乎比對執政團隊的整體支持度還要低。
以下我們就針對幾個比較重要的部門,來說明蔡當局提出的施政內容與成效。首先,在貿易與觀光方面,由于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使得兩岸關系急速冷凍,造成陸客來臺人數大幅減少,今年以來,人數比去年同期至少已減少3成以上。為了彌補陸客不足,臺當局以開放免簽及提供高額補助來吸引國際旅客,的確也讓東南亞來臺觀光人數有不錯的成長率,但是從絕對人數來看,完全無法彌補陸客的減少。
同時,臺當局也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包括到東南亞國家辦理展覽與投資說明會等。但是,如果要鼓勵臺商到這些國家投資,與這些國家洽簽投資保障協議是非常重要的,可惜1年過去了,我們沒有看到任何的進展。另一方面,擴大臺灣與南向國家的貿易是另外一個努力的方向。但這些國家之間都有自由貿易協議,尤其是RCEP已經接近完成,所以,臺灣要擴大對南向國家的貿易,最重要的策略就是盡速加入RCEP,但是我們同樣沒有看到當局有任何的動作。我們認為,如果沒有投保協議和RCEP,推動“新南向”政策會是非常辛苦的。
其次,在產業發展方面,最受人詬病的就是“一例一休”,其結果使得企業成本增加,工人卻得不到好處,同時也造成物價的上漲,可以說是1個標準的三輸政策。雖然企業界一直希望當局能夠盡速推出修正的配套措施,但是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下文。
另外,蔡當局也提及要推動“五加二”產業,包括“國防”產業、智慧機械、生物科技、綠能產業和亞洲·硅谷,再加上新農業和循環經濟等。但是,這些產業有些可行性是很低的,比方說,“國防”工業不但要“國機國造、國艦國造”,甚至還想要成為產業,也就是未來想要有機會出口等,這些目標應該很難達成。此外,雖然在“前瞻計劃”中對于綠能產業有些著墨,希望未來可以通過當局投資帶動民間對于綠能產業的投資。但現在眼前立即遇到的問題,卻是幾個核能電廠發電機組因為維修而不得運轉,結果造成臺灣備載容量偏低的問題,今年夏天出現停電的風險不斷提高,成為民間企業營運的一大挑戰。
第三,在農業方面,在幾個問題上頻頻出包,包括無力防止禽流感蔓延、放寬農藥殘留標準等。在民眾很在意的開放日本核食和瘦肉精美豬方面,可能很難抗拒美國和日本的壓力,這些都是令人擔心的部分。
最后,在財政方面,近日行政部門推出高達8824億特別預算的“前瞻計劃”,一方面缺乏可行性評估,另一方面也沒有嚴謹的整體經濟評估;再說,未來地方政府是否有能力提供足夠的配合款,也是一大問題。更何況這些高額的特別預算會以舉債的方式來融資,將使臺當局的舉債達到法律上限,萬一未來發生一些重大事件,臺當局是否還有足夠能力再去舉債來支應?這對于臺當局的財政紀律會是一大考驗。
總而言之,過去1年蔡英文當局和行政團隊投下太多精力進行所謂的改革,引發過多的爭議,導致無法全心投入在一些重大的經濟政策上面,因此看不到任何的經濟成效。我們認為過去1年臺當局在拼經濟方面可以說是交了白卷,令人失望!(林祖嘉,作者系臺灣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