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青年,我們都很容易聯想到活力、未來、希望等一系列美好詞匯。作為兩岸交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人的交流也應該讓人們有這樣的自然聯想。
如果把兩岸各個領域的交流想象為光譜,那么青年交流就應該是最亮麗、最奪目的那一道色彩。又因為這個群體本身所具備的天然活力,兩岸青年交流也應該是兩岸交流中充滿生命力和未來潛力的因子。
青年是民族的未來。為青年提供積極健康、和平穩定的成長環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青年也是兩岸的未來,保持兩岸交流中這份“青春活力”也同樣是我們的重要使命。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體驗式交流”成為兩岸青年交流話題的熱詞。“體驗”應是一個融入的過程,讓臺灣青年體驗在大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體驗同齡人的生長環境,體會這里的勃勃生機并抓住發展機遇。“體驗”也是收獲的開始。
今天學堂中的莘莘學子,就會成為明天社會發展的棟梁;今天參與到兩岸交流中來的青年,明天就可能成為攜手推動兩岸關系發展的中堅力量。而這股力量則應該發源自讓參與者更有獲得感的“體驗式交流”。
由此看,注重“體驗式”交流,并通過此讓參與者更有“收獲感”應該成為避免“交流時熱熱鬧鬧,結束后冷冷清清”的“保鮮”秘訣。
全國臺聯研究室副處長魯洪柯認為,兩岸青年體驗式交流的設計與操作要注重體現個性、主體性、互動性、過程性和社會性。根據每個青年的需求和愛好,進行人性化的設計,提高交流的深度和精細化水平,讓兩岸青年參與交流的整體設計與環節安排,增強參與個體之間的交流、互動和分享。
兩岸青年交流不應該是“二次元”產物,而應該是多維度的立體呈現,讓參與者在走訪中學習和領悟,在參與事務中獲得成就感,在互相合作中加深友情與互相了解,在面對未來時充滿信心與干勁。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青年是民族的未來,也是兩岸的未來。我們要更多關注兩岸青年成長,為他們提供更多機會和舞臺,讓他們多交流多交心,成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伙伴。
我們希望更多的兩岸青年通過交流成為好朋友,更希望他們將來成為志同道合共同打拼的好伙伴。畢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兩岸同胞攜起手來同心干。(中國臺灣網特約作者:白話)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