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市場回溫,臺灣前4月出口成長2.3%,外貿表現回穩,然而光學器材、資通信產品等出口卻呈現大幅衰退。臺灣一向靠電子產品拉抬出口,資通信產品出口衰退現象令人憂心,再次證明臺灣不能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對出口傷害至深。
臺灣《旺報》14日社評表示:世界經濟論壇(WEF)日前公布2014全球貿易便利指數,臺灣總排名進步5名,但市場進入分項指標卻退步20名,主要原因在臺灣企業出口至境外市場的平均關稅高達6%,高于競爭對手,臺灣出口廠商與主要貿易競爭對手進軍全球市場時必須面對較高關稅,若不盡速改善,臺灣出口競爭力將持續下降。
當然,臺灣產業必須持續努力降低成本,提升技術水準,但盡速融入區域經濟整合以降低關稅障礙實刻不容緩。目前幾乎所有亞太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努力爭取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協議”(TPP)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議”(RCEP),香港已獲得大陸承諾,未來適當時間將可加入RCEP,如果臺灣不能加入,勢必要面對較高的關稅。以參與TPP的國家為例,臺灣出口至TPP國家的制造業產品中,仍有12%的產品關稅高于5%,其中在越南、馬來西亞市場中,產品關稅高于5%的比重更高達36%及21%,臺灣若不加入,廠商在TPP完成后將立刻面對亞太區域內關稅差異。
TPP及RCEP成員均為臺灣重要貿易伙伴,高關稅對臺灣出口廠商至為不利。以2013年臺灣出口金額為例,臺灣出口至TPP會員金額占臺灣總出口金額比重達32%,TPP會員中的美國、新加坡、日本、越南、馬來西亞等均為臺灣前10大出口地區;臺灣出口至RCEP會員金額占臺灣總出口金額比重更高達59%,RCEP會員中,幾乎囊括臺灣出口前10大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新加坡、日本、南韓、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馬來西亞及泰國等,對臺灣貿易成長將有不小的沖擊。
除了關稅障礙之外,臺灣更怕的是在地化斷鏈所造成的產業外移壓力。臺灣電子產品出口受益于信息科技協議(ITA),長期以來較不擔心高關稅影響出口競爭力,然而其他產品仍有可能面臨高關稅或非貿易障礙,迫使國際分工體系與臺灣產業切割,造成斷鏈的可能。以成衣業為例,目前TPP原產地原則要求成衣生產過程中,須有一定比例的原物料為TPP國家生產始能取得優惠關稅,將可能迫使越南成衣廠必須向TPP國家購買中上游原料,臺灣紡織中上游產業將因此可能面臨產業斷鏈,或為求生存,紡織業中上游被迫外移至TPP國家,而臺灣將因為遲遲未能加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而面臨新一波邊緣化的危機。
TPP即將完成談判,RCEP預計在2015年完成,臺灣加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已迫在眉睫,臺灣需采取多軌方式積極參與區域經貿整合,積極表明臺灣加入TPP及RCEP的態度,并與各國洽簽自由貿易協議,否則臺灣出口產業前景堪憂。
中國大陸是臺灣第一大貿易地區,臺灣26%的產品出口至大陸,亦是RCEP談判會員之一,絕對是臺灣融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中的重點對象。2008年兩會復談后,兩岸已成功洽簽《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然而近一年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臺灣內部陷入政治爭議,因而遲遲未能生效,兩岸經濟合作關系面臨考驗。
大陸經貿部門應體會習近平總書記“兩岸一家親”理念,正視兩岸關系的特殊性,了解臺灣發生的爭議,是兩岸長期隔絕后,在重建關系過程中必須經過的陣痛。若大陸能以更大的胸襟繼續推動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共同面對《服貿協議》爭議,想方設法讓《服貿協議》順利生效,在此同時,更持續洽談并完成《兩岸貨品貿易協議》之簽署,全面降低臺灣產品出口至大陸的關稅。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