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13日發表社評,指《自由時報》罵馬英九似已詞窮,連“自私鬼”這種3歲兒童詞匯都用上了。該報的罵法是,社會上有一種人極討人厭,一般稱之為“自私鬼”,這種人自私到極點,不管別人死活,只圖自己快活。而馬英九正是這種人。
《旺報》社評反問:馬英九如果真是一個只管自己快活、不管人民死活的領導者,大可以什么事都不做,這樣也不用處處挨罵。633是否跳票、兩岸應否簽ECFA、服貿協議是愛臺或害臺?《自由時報》對馬英九這些批評,都是政治態度與判斷的問題,《自由時報》卻因自己反對就罵馬英九“自私鬼”,絲毫沒有說服力。
改革帶來改變,多半會妨礙既得利益,因而自古以來,改革者經常沒有好下場,但改革往往改變歷史,對民眾生活與人類文明做出重大貢獻。商鞅變法把一個又窮又弱的秦國,變成戰國時代首強,造就秦一統天下,但是商鞅也因得罪既得利益者最后被車裂身亡。張儀以“連橫”外交政策破各國“合縱”之策,最后也不見容于秦國。
這些遠古事例已經說明,越是有為者越不會有好下場。馬英九想做事,盡管事情不如想像中容易,但他堅持是非、帶領臺灣走上正確的道路。對馬內政表現極為嚴苛的英國《經濟學人》,也肯定他的“外交”與兩岸政績。
社評最后指出,《自由時報》連“自私鬼”的帽子都用上了,反而陳水扁在任內爆發貪污案,《自由時報》卻未置一詞。所以,不要問《自由時報》罵人的邏輯在哪里,只要知道顏色的分辨,就可以知道《自由時報》為何開罵了!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