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日前對爭議多時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內容修改問題回應外界說:會積極處理、改正內容。為此,張良驊19日在華廣網刊文指出,馬英九當局應言而有信,說到做到,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對臺灣教科書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另外,臺灣與大陸應當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共同編寫歷史、地理、社會等方面的教科書和輔導書籍,引導兩岸青少年產生共同的歷史認識、記憶,建立共同的兩岸同屬“一中”的史觀。
全文摘編如下:
7月11日,在國民黨中常會上,中常委邱毅提出了一個爭議多時的話題——臺灣歷史教科書的修改。邱毅建議:應該刪除教科書中“皇民化”、“臺獨”化等不宜的內容。對此,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回應是:會積極處理、改正內容。島內輿論認為,這是馬英九對爭議多時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內容最明確的宣示。表明馬英九開始重視并著手處理臺灣教科書問題,期待馬英九當局能對臺灣教科書撥亂反正,讓其全面、系統、準確地描述和反映歷史事實。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期間,為不斷擴大“臺獨”的民意基礎,牟取政治利益,在教科書的教學安排、修改、選用上,采取了以下一系列培養“臺獨”史觀的舉措。
在教科書的教學安排上,采取擴大“臺獨”史觀教育的做法。李登輝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打著“本土化”、“民主化”的旗號,邁出了培養學生“臺獨”史觀的步伐,將臺灣史地從中國史地中分離單獨成冊,規定從初一開始,先學臺灣史地,再學中國史地,最后學世界史地。1997年9月開始使用統編初一課本“認識臺灣”,分為臺灣歷史、臺灣地理、臺灣社會三冊。陳水扁上臺后,加快了培養學生“臺獨”史觀的步伐,從2003年開始將“認識臺灣”課本延伸到高一、高二學生;要求初中學生認識臺灣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要求高中生認識臺灣歷史的發展過程,看到臺灣與世界的聯系。2004年8月,將單獨成冊的臺灣歷史,與初一使用的“認識臺灣”的教科書的臺灣歷史整合為“臺灣歷史”。當年10月,決定從2006學年起,增加“臺灣史”的學時,使其與中國史的學時持平,以加大其分量。采取這些做法,目的在于割斷臺灣與大陸之間的臍帶關系,淡化學生對中國的國家認同,強化學生對臺灣的所謂“國家認同”。
在教科書的修改上,采取深化“臺獨”史觀教育的做法。陳水扁當局從2003年起,將“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等被認為是支持“臺灣地位未定論”史觀的史資納入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綱,后來又把“臺灣地位未定論”、“兩國論”、“一邊一國”也寫入高中歷史教科書。2007年7月,列出5000多項所謂的“不當用詞”,并且函送編譯館和各教科書出版社,作為審核的參考。將“國父”、“國畫”、“國字”、“國劇”、古人、中日(甲午)戰爭、兩岸、臺灣地區等詞,都列為“不適合用詞”,規定改為“孫中山”、“中國水墨畫”、“中國文字、中國京劇、中國古人、清日戰爭、兩國、“我國(或臺灣)”。將臺灣教科書修改得很荒謬,根本不符合事實。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寫道:“中國第一大島是海南島”、“我國國土面積是3.6萬多平方公里。”高中歷史教科書將南京大屠殺抹去,將日本侵略臺灣由“日據”變成了“日治”,將“抗戰勝利”變成了“終戰”。教科書還出現了美化日本暴行與犯罪的內容,慰安婦的來源被寫成“除了風塵女子,還有自愿參加海外慰安婦工作的婦女”。這是運用“臺獨”觀點看待和描述歷史事件、人物、國土面積、兩岸關系的做法,與事實大相徑庭。
在教科書的選用上,采取方便“臺獨”史觀教育的做法。1997年8月,李登輝當局宣布,語文、公民、歷史、地理、軍訓等初高中教科書,高中的、初中的分別從1999學年、2000學年開始,編撰逐步實行由統編向民間開放轉變的政策。陳水扁當局“主政”后,繼承了李登輝“文化臺獨”的衣缽,對他的這一政策予以了發揚光大,實行了編印教科書“一綱多本”的政策,“一綱”是指“九年一貫課綱暫行綱要”,由“教育部”真屬的編譯局負責教科書審定;“一本”是指開放各級出版業者根據該課綱自行編寫教材,審定通過后的教材供各級學校教師根據需要選用。這種做法,向有關組織和個人編撰“臺獨”教科書提供了便利條件,也向學校和教師選用“臺獨”教科書開了方便之門。
以上這些向學生灌輸“臺獨”史觀的做法,導致臺灣史地等教科書充斥著“臺獨”化內容,產生了許多嚴重危害。第一,造成臺灣學生對國家認同的混淆不清,有些學生誤以為臺灣與大陸是“一邊一國”的關系,“臺灣人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第二,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由于教科書眾多,考試的內容又分散于各種教科書之中,所以學生為應付考試,埋頭于各種教科書,奔波于各種補習班,感到學習負擔在加重。第三,增加了學生家長的教育支出。由于學習要多買教科書,多參加補習班,自然會增加開銷,最后無疑由學生家長“買單”。
馬英九當局應言而有信,說到做到,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對臺灣教科書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對課綱編審委員進行適當調整,建立一支認同兩岸“一中”、專業素質過硬、頗具社會聲望的編審委員隊伍;廢除教科書“一綱多本”制,恢復“統編制”,由“教育部”統一制定教學大綱,編撰教材;合理調整教學順序,安排教師講授大陸的歷史事件、人物等內容與講授臺灣的歷史事件、人物等內容的課時要大致相當,不刻意加重或減輕任何一方歷史事件、人物的授課分量。另外,臺灣與大陸應當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共同編寫歷史、地理、社會等方面的教科書和輔導書籍,引導兩岸青少年產生共同的歷史認識、記憶,建立共同的兩岸同屬“一中”的史觀。(張良驊 江西省泰和縣委臺灣工作辦公室)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