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貿易協會宴請赴臺大陸采購團,臺灣方面熱情招待李水林(中間)一行。(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大陸采購團一個接一個開到臺灣,“采購金額上不封頂”、“臺灣能供應多少,大陸就能采購多少”、“能從臺灣買的就從臺灣買,不會從其他地方買”。臺灣《聯合報》今天發表評論文章說:這等口氣,令臺灣人民聽來亦喜亦憂。
喜的是:訂單對業主就是企業存續命脈,對員工就是就業機會,對社會就是經濟生機,對政府就是減少政經壓力。憂的是:臺灣倘若就此被大陸“包養”,豈不令某些人提心吊膽?
文章說,其實,臺灣與大陸的依存關系,即使在被稱為“鎖國”的陳水扁時代即已狂增猛晉;只是當時的“采購”皆在私下個別進行,沒有這等像集體相親大會般地一天公開上演數百場。這若是可喜之事,只是喜事公開;這若是可憂慮之事,也只是將憂慮公開而已。
若欲評價此事,恐先要從“如果不是這樣”切入。如果不是這樣,這些廠家的訂單從何處來?放無薪假的員工如何回到生產線?股市是否少了一些動力?經濟回春的動能及信心又是否少了一些憑借?
文章指出,臺灣不可能將大陸切割在臺灣的經貿運作之外。陳菊登陸豈止是“營銷高雄”而已;而是顯示民進黨亦知,臺灣的經濟絕無可能脫離大陸而另作他論。既是如此,只能談趨吉避兇,興利去害。
臺灣應借此一情勢,以大陸熱單及大陸游客赴臺為提升自我的機遇,這樣才是經貿上的“雙贏共生”。再者,尤應借兩岸的經濟互動,來改善雙方的政治思維。所謂“上不封頂”,應不只指訂單金額而言,也可對兩岸以和平與民主為基調的“雙贏共生”寄以高度期待。
[責任編輯:王賽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