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題目是《迎接大三通所改寫的兩岸新局》。全文如下:
封阻了近50年,討論了近20多年的兩岸“三通”正式從今天開始,邁出了全新的一步。這意味早就升火待發的兩岸海空直航及通郵將全面啟動,這其中包括海運部分不必再彎靠第三地,已經在實施的周末包機將擴大為平日包機,兩岸郵件也將縮短成兩天即可送達,這歷史性的一刻究竟能為未來的兩岸關系造成怎樣的改變,目前真的還很難評估,但可預見對兩岸民間的互動,將形成相當深遠的效應。
先看平日包機部分,由于已擴大成每周對飛108班,這讓先前周末包機一票難求的狀況立即改觀,再加上航線截彎取直,不必再繞行香港飛航情報區,等于大幅縮短飛航時間。以往來最多的臺北與上海航線為例,如今一趟僅需83分鐘,所謂的上午赴上海開會、下午回臺北吃晚飯的“兩岸一日生活圈”將正式成為現實。可預見這也將立即造福包括大陸臺商及臺灣大陸配偶在下個月春節返鄉上的便利,實施多年的“春節包機”算是正式邁入歷史了。
當然,平日包機依舊只是周末包機的擴大版,在輸運需求上還是無法取代正式的班機。以臺灣與港澳間每周六七百班的運量,平日包機每周108次的航班,其實仍不敷實際所需,而這也將是明年上半年“陳江會談”的重點之一。只要一切順利,等兩岸正式完成簽署定期航班的航約,兩岸民眾目前已行之多年的繞經港澳第三地中轉、金廈“小三通”、甚至包機都將成為歷史。
海運截彎取直的沖擊同樣也很大,從今天開始,臺灣的11個港口,將與大陸的63個港口直接通航,由于不必再彎靠第三地,所節省的時間與航運成本相當可觀,據估計,每航次可節省16到27個航行小時,可節省15%到30%的運輸成本,初步估計,以目前兩岸貨柜4000航次計算,最起碼可省下12億元,未來在航次還可望大幅增加的預期下,可能創造利潤將更多。
可想而知,兩岸海運直航將全面改寫兩岸經貿的互動形態。最先受到正面沖擊的當然就是幾個港口,包括與臺北有地利之便的基隆港,與中臺灣工業區結合的臺中港,乃至期待奪回世界深水港貨柜吞吐量排名的高雄港,都將出現立即的榮景。據初步估計海運直航后貨運量將增加三成,特別是臺灣的幾個港口若能發展成大陸華南貨柜的重要轉運站,則國際航運量也可望大幅增加。不要輕忽這個轉變,臺灣在地理位置上本來就享有相當有利的航運競爭優勢,也最有條件可能成為區域航運的中心,以往就是因為政治上的阻隔,讓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被糟蹋,如今這個機會真的不能再放過了。
按照時程推算,再沒兩三年東亞的自由貿易區將逐漸形成,許多東亞國家早早就已展開布署,設計全新的經貿戰略來因應新局,而就在這同一個時間,臺灣卻一直都陷在要不要“戒急用忍”、該不該“有效管理”的爭辯紛擾里,直航“三通”更是一直停留在紙上作業,加上意識形態的口水攻伐,不知道平白蹉跎了多少歲月,結果只見廠商不斷外移,各國營運部門不斷撤離臺灣,臺灣的競爭力更是不斷下滑。如今最起碼“三通”啟動了,我們真的需要與時間賽跑了。
沒錯,全球此刻正陷入百年罕見的金融海嘯與景氣蕭條,沒人敢保證開放兩岸“三通”就能馬上改變什么,畢竟大陸目前也一樣陷入景氣不振的挑戰。但這畢竟是個機會,臺灣不論是財經“內閣”官員,或是產業龍頭,此刻都該思考怎么善用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重新擬定產業競爭的戰略。譬如當局在政策作為上,怎么利用大陸擴大內需的契機,怎么吸引臺商及外商將營運總部設在臺灣,怎么發展營運中心、運籌中心等;個別產業則是思考怎么透過區域的再布局,構筑全新的垂直與水平分工策略等,這些課題在今天“三通”之后,都該要趕緊展開謀劃了。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