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陳江會”最重要的協議是實現直航“大三通”,臺灣《聯合報》刊文說,民進黨雖發動如此暴烈的抗爭,卻幾乎未聞對直航“大三通”有半句異議。令人不解,耐人尋味。
文章認為,理由是:民進黨知道,“三通”直航是大勢所趨,所以沒有反對的著力點;但另一方面,民進黨亦知,“三通”直航實現后,兩岸在交通生態及社會心理上,皆告穿過了一個不回歸點,因此綠營的焦慮感升高。焦慮升高,但又無反對的著力點,于是出現這場“論述失焦/行動暴烈”的街頭流血事件。
是否“三通”,歷經二十余年的辯論。最后,隨著全球化的壓力、中國大陸經貿地位崛起,及臺灣邊緣化的危機,終于形成今日不得不然之局;其實,此次“陳江會”簽署的“三通”協議,即是“民進黨興工/國民黨剪彩”。亦因此,今日實現三通,未聞反對之聲,而只有太遲太晚之嘆。
文章指出,“三通”是臺灣經濟命脈上所必需,亦是臺灣朝區域平臺或區域中心發展所不能不備;民進黨若反對直航“三通”,其實應在抗議江陳會時公開宣示:民進黨誓死反對直航,另日倘若再度執政,將立即宣告終止“三通”、停止直航。
事實卻是,民進黨連今日都不敢表態反對直航,遑論宣布再執政后終止直航?民進黨反“陳江會”,卻不反直航,遂演出了一場不可理喻的街頭流血運動。
但是,這一場不可理喻的街頭流血卻顯示,民進黨在“三通”直航的焦慮中,竟然非但沒有柔化或隱化“臺獨”主張,反而變本加厲地訴諸“消滅共匪”、“侵襲來使”、“街頭流血”的手段來主張“臺灣國”;這是喪失理智的表現,民進黨形同在兩岸政策上將自己逼到死巷墻角,但蔡英文卻視此為“光榮的勝利”。
文章最后指出,進入直航“三通”的時代,也正是民進黨必須重新省思的時代。民進黨倘是繼續站在“臺獨”的坐標上,來標定其臺灣認同及兩岸政策,無論議會路線或街頭路線,皆只是親痛仇快的撕裂臺灣而已。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