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 年到2008年,臺灣這八年的民主過程,基本上可以說是在作一種歷史情境上的輪回,表面上看似獲得了改變的機會,但卻是在同樣的政治結構中,白白地再走了一遭,回頭嘆望這八年,真是人民何辜?而政治人物又是何其殘忍!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文章說,這一場“立委”選戰中,對于民進黨的慘敗,從最基礎社會中民心士氣的快速低落,到一切可被量化如執政滿意度、信心支持度等指針數據的大幅下滑,其實應已在預料之中,就算是最后國民黨以81:27的懸殊席次比例大獲全勝,亦不令人意外。
期待一個安靜的2008
文章說,國民黨與馬英九在確定“立委”選戰大勝后的第一時間,站出來表示謙虛低調,并透過媒體呈現出,不會在5月20日之前對現任的扁當局提出罷免的動作,同時對于未來修憲的方向,也表現出相對慎重與尊重外部意見的基本態度。
對于國民黨能夠如此快速且低調且審慎的響應,的確是令人松了一口氣,尤其是在剛剛產生如此懸殊比例結構的“立委大選”過后,同時也對2008年之后未來的臺灣,能否求得一個相對平靜,必須休養生息的社會民心,找到了一個可供喘息的機會。
因此,對于接下來的3月22日的“總統大選”,其實不論是大多數人所預期的西瓜效應,亦或是民進黨真能夠扭轉出鐘擺效應的效果,人民都期盼未來的臺灣領導人能夠認真的思考下列幾項要點:
一、以臺灣民生經濟為首要要務,務必在此方向上捐棄政黨對立,共同為發展對臺灣最有利的經濟計劃,在短時間內做出可行并具共識的經建計劃,因為在面對國際經濟的快速發展與重組,臺灣已經不在有可供浪費的時間了,請不要再讓臺灣亞太營運中心變成一種最后連自己都覺得可笑的遺憾。
二、不要再將族群議題或是轉型正義等議題,當成政治提款機隨意操弄,請看看這一次的“立委”選戰的過程,便應該認清,人民的信任存款早就被政客們提領一空,如今是到了該由政治人物再向人民繳納信心存款的時候了。
三、對于兩岸的議題,絕對不會是在短時間內,由某一個執政政黨或“總統”所能夠決定的國際問題,尤其在現階段的國際角力場中,除了必須繼續保持一定的平衡生態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全球新經濟板塊持續位移與重組的過程中,國際間所關心與所能接受的,更是一種健康的和平解構或融合。
因此,若要解決兩岸問題,請先讓臺灣能夠以任何方式,爭取各種機會與場合,讓臺灣重新為國際間所認識與接受,透過實質的國際貢獻創造臺灣價值與存在的正當性與必要性,才是階段性解決兩岸問題。
臺灣,迫切需要第三社會力量
文章說,在這一次國民黨一舉囊括81席“立委”席次,在未來“立法院”的生態中實質上已成為絕對的多數大黨,如要呼風喚雨,影響各項法案與預算,基本上可說是無人能擋。
至于民進黨,雖然在“立委”席次上僅拿下27席,看似慘敗,但是若從政黨的得票比例上來看,以民進黨36.91%比上國民黨51.23%的得票率來看,并不算慘敗,基本上還在民進黨的深綠基礎比例中。
但是,若反觀其它如“臺聯”、親民黨、新黨等等為數眾多高達十個小黨,在這一次的政黨支持投票中,不僅無任何一黨達到5%的基本門坎,其加總支持度也僅達到11.86%。
因此,未來臺灣的政治走向幾乎已經可以確定是定型為兩黨對決的局面,但是對于藍綠這兩大黨,過去均有過不被人民認同的執政績效,臺灣未來的永續發展,是否能夠就只交由這兩大政黨輪流操控,對此情況不僅不妥,更是危險。
畢竟,在臺灣民主繼續成長的道路中,還是迫切需要一個足夠扮演關鍵少數的社會第三力量,藉以適當的監督與制衡藍綠兩大黨,讓臺灣的政治有更多元的發展,也讓臺灣人民有更多不同的選擇。
因此,對于這些多達十個的小黨,便必須更積極的思考自己存在的理想與可供發揮的價值,如何透過策略合作或是實質的整合,讓理想共同化,讓力量實質化,如此才有可能在未來臺灣的政治環境中,真正扮演具有影響實力的第三關鍵力量。
文章最后說,臺灣人民的心早已被陳水扁、被“去蔣”、被“共投入聯”、被官員貪污腐敗被種種社會現象等等等等弄得極思反轉,不信任與無可忍耐的情緒更是升到了頂點,“總統大選”在即,希望人民用自己唯一的力量,用選票發出不滿的怒吼,用選票換取改革的期待,用選票找尋身家性命的著落點與成長的期望,用選票來營救整個臺灣!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