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臺灣官方所顯示的失業率數字屢創新低,但淹沒在背后殘酷的實況則是:去年十一月因工作場所緊縮或歇業的失業勞工已超過十二萬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九千人。根據臺灣《中國時報》日前一項調查報導顯示,去年前十一月臺灣解散、撤銷與廢止的公司家數高達四萬八百家,已創歷史新高,甚至比經濟負成長、SARS時間更為惡化。這還不包括傳統企業倒閉解散旺季十二月的數字在內。因為倒閉家數大于新設家數三萬一千家,去年臺灣公司家數不增反減,只剩六十萬四千多家,減幅同樣創下歷史新高。這已是繼“民國”九十一年的高點后,首度再回到這個高點。
統計絕不僅僅是冰涼的數字而已,每個單一數字代表一名失業的勞工,每個勞工背后牽動的則是一個家庭,超過十二萬因工作場所緊縮或失業勞工,也意味會有超過十二萬家庭今年的年關還不知道將怎么過。
《中國時報》今日社論說,臺灣公司家數萎縮,對一個拚經濟不離口的扁當局而言,絕對是空前的警訊,絕非發個新聞稿宣稱商業成長動能持續活絡,就能粉飾太平了。更何況,企業倒閉問題已經波及到就業市場,因關廠歇業非自愿性失業的勞工,五年來第一次出現反轉上升的現象,任何一個心中以人民幸福為念的政治人物,都不應再忽視。
公司家數快速萎縮,反映出臺灣當前的兩大經濟隱憂:一個是創業動能的消失;一個是內需成長趨緩的痛苦。寧為雞首,不為牛后,曾是臺灣創業精神的寫照。從王永慶、張榮發到施振榮、郭臺銘一個個白手起家的故事,是無數創業者的學習對象,也是臺灣奇跡的見證。臺灣雖然是一個小島,卻能成為全球第三多創業投資公司的集中地,有寶島之稱。昔日之輝煌,正在慢慢消逝!
社論還說,創投業在前年,實際營運家數首度減少,由二○○五年二百三十一家,減少到只剩二百一十九家。因為找不到可以投資的案子,前年創投甚至把錢還給投資人,導致全體創投資本額減少一二八億,這都是從未發生的現象。創投之所以重要,因為這象征未來經濟的成長動能,預言還有多少人可以白手起家,再演臺灣奇跡。
不容諱言,臺灣經濟的確是在轉型的關口,從制造業往服務業走,是一項艱巨的挑戰。但服務業不可能憑空出現,臺灣要發展新加坡、香港式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如:金融、會計等,就得像這兩個城市一樣,找到腹地市場,需要資金自由進出,卸除廠商投資上限管制的道理,其實再清楚不過。
但實況卻是,“經濟部”調查,海外營收大于島內營收的企業比例已達三三%,但海外獲利只有一八%分配給島內股東,資金真正匯回的更少。吵嚷了三年多,臺灣的股市國際板仍如空中樓閣,但臺商在香港掛牌卻是一波又一波。
非都市地區如:澎湖、臺東、花蓮要發展觀光,觀光要朝高附加價值走,必須有專業化的經營與投入。要吸引外資或島內生意人投入,必須要有穩定的客源,絕非旅游就足夠,更何況多年來,臺灣一直處于腦力外流的狀態,保守預估五十萬臺商定居在長江三角洲一帶,高消費力客群轉往彼岸消費。臺灣內需就像水不斷外流的池塘,一直找不到新的活水澆灌,這是島內企業去年倒閉家數創新高的真正原因。
在全球化的時代,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區域,可以單方面關起門來。更禁不起資金只出不進,人員只離不來。臺商全球布局,專業管理者、中產階級遠赴異鄉打拼,不能擋也擋不了。政府就應該想辦法,在全球化的競逐中,替臺灣找到新活水灌注。香港能夠迅速復蘇,誰說臺灣不能呢?
社論最后表示,對生活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言,沒有人想要唱衰臺灣。但結結實實的數字告訴我們,包括亞力山大健身老師在內,超過十二萬非自愿失業勞工告訴我們,這是再現實不過的生計問題,也是未來的隱憂。年關又要到了!誰不想過個好年呢?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