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重新有了輿論熱度。雖然美國已宣布退出,日本卻有了勇當“帶頭大哥”的想法,聲稱將帶領剩下的11個國家繼續開展TPP談判。然而,日本能否重新帶動TPP談判,還得看其他國家怎么想。其他國家各有各的算盤,有的要求修改協定內容,有的希望中國加入TPP做“群主”。總之,人心散了,TPP這個“群”不好玩了。
TPP為何如此命運多蹇?要看清這個問題,就得弄明白TPP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從來歷看,TPP是冷戰思維的產物。雖然最初版本的TPP沒有美國,美國只是半道加入,但TPP現在的樣子無疑是被美國塑造出來的,它是奧巴馬政府搞“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產物。奧巴馬時期的TPP構想,是拼湊一個亞太版“經濟北約”,打造“沒有中國的亞太WTO”,這是冷戰思維的翻版。雖然,TPP也看到了當代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以及對新貿易規則的需求,但它卻是以經濟問題政治化、拉幫結派搞“貿易小圈子”的方式來試圖應對,這就跟現實要求南轅北轍了。當代貿易的變化,來自價值鏈的全球化,產品越來越復雜,需要更大范圍的分工合作,同時,貿易與投資、生產與消費、知識與人力之間的互動也越來越緊密。由此帶來的需求是促進更大范圍、更深入的經濟合作。而TPP的實際作為卻是制造壁壘,并把“伙伴”們圈進去。
從前途看,“壓縮版”TPP沒有出路。有美國的時候,TPP畫出的“大餅”是打造一個有8億人口、占全球4成GDP,并且資源國、生產國、消費國齊全的大市場。而美國一退出,這張“大餅”的4成人口、2/3的GDP一下子沒了,剩下的部分還有多大吸引力呢?當前,日本占了TPP剩下GDP的6成,有點唱“獨角戲”的味道。至于其他國家,當初多是沖著進入美國市場而來。如今美國退出了,日本雖然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但人口也就一億多,且市場高度飽和,靠什么滿足“小伙伴”們的胃口呢?
TPP之路步履維艱,最大的根源在于其“削足適履”的錯誤思維方式。TPP歷經多輪談判,無外乎“重設國際貿易標準”,這相當于什么事情都沒開始干,就給自己定了一套框框。TPP聲稱在服務貿易、知識產權、農產品貿易等領域設立了新的國際貿易標準,而排斥中國的理由也是在這些領域達不到其所謂標準。為什么要在這些領域“重設標準”?這其實與美國國情有關。當前,美、日、歐等西方國家和地區的GDP中,服務業占比都達80%左右,而傳統上服務業被認為難以進行貿易。美國推進TPP,想做的就是通過知識產權等方式,使服務業可貿易化,再加上農業等優勢產業,美國試圖把它自己的國情設定為國際貿易的準則,凡是與此不符的,就在國際上加以排斥。這對其他國家而言,無異于削足適履。
TPP眼見走入末路,而應對全球化新變化的正道何在?共商、共建、共享,或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作者:賈晉京 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帥]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