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埃及電力部長顧問、前國際原子能機構高管易卜拉欣宣布,埃及將會同俄羅斯簽訂核能開發合作協議,由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在埃及西北部的馬特魯省建造兩座核電站。馬特魯省省長透露,埃及總統塞西將會在今年10月份造訪馬特魯省,并且出席該核電站的奠基儀式。
核電站的建設將會極大提升埃及發電量,給其未來經濟發展提供能源保障。兩座核電站的造價約為50億美元。按照合同,俄羅斯將出資建設項目,而埃及應在核電站開工起兩年內償清債務。埃及電力部門代表表示,埃及計劃用當前發電原料天然氣、煤炭和重油的大量節余來彌補核電站的建設費用。此外,合同還規定,埃及公司參建第一階段的20%、第二階段的35%。按計劃,俄羅斯將每年為兩個核電站各供給32噸的核燃料。
歷史上,埃及和平利用核能的努力可以追述到納賽爾時期。1960年,埃及建造了國內第一個“安沙斯”核反應堆,由于第三次中東戰爭的爆發(1967年),核電站的建設不得不暫停;上世紀70年代,隨著和以色列關系的緩和、同美國關系趨近,埃及發展核能的外部壓力越來越大,不得不中止;80年代,埃及一度恢復了對于核電站建設的熱情,但是切爾諾貝利事故給其發展核能蒙上陰影; 90年代,埃及發現油氣資源,而且當時能源使用量不高,因此發展核能的腳步再度放緩。
進入21世紀,埃及能源供需關系逐漸緊張,發展核能又重新提上了國家日程。2006年,埃及委托澳大利亞沃利帕森斯集團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交了關于埃及發展核能的可行性報告。然而,2011年“阿拉伯之春”波及埃及,動蕩的局勢使得任何發展核能的努力都無法實現;2013年7月,塞西上臺執政后為了提振埃及經濟,核能建設再次提上日程。
俄羅斯總統普京今年2月訪問埃及,目的之一就是同塞西簽訂關于在馬特魯省修建核電站的備忘錄。隨后,俄羅斯的核能技術人員多次到訪埃及,對核電站選址和建造可行性進行實地考察。8月,塞西訪問俄羅斯時,還專程同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的負責人和技術人員進行了交流。
此次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能夠擊敗來自韓、日、法等競爭對手,不僅在于其國內各界對該項目的鼎力支持,在更大程度上是因為俄羅斯企業能夠百分百依靠自身技術完成核電站建設,避免由于技術轉讓等問題影響工程進度;并且,俄羅斯企業的報價也較低,在埃及可以接受的范圍以內;此外,俄羅斯企業同埃及之間的“生意關系”并不包含其他“政治條件”,更容易為埃及政府所接受。
當然,埃及選擇俄羅斯企業,不乏出于自身核能發展歷史和當前政治因素的考慮。從歷史上看,1957年,納賽爾政府就是在蘇聯的幫助下開始核反應堆的研究工作,并在開羅東北60公里處的印查斯動工修建一座試驗用核反應堆;就現實情況而言,塞西政府努力擺脫埃及過去“為美國馬首是瞻”的窘境,積極發展同俄羅斯和中國的關系,選擇俄羅斯企業也反射了埃及-俄羅斯的政治互信在不斷加強。
在馬特魯省建造核設施也存在反對聲音,當地居民擔心核能項目建設造成污染和輻射,影響其旅游業發展。不過,埃及專家則認為,當今的核電站技術已經日臻完善,不會對當地環境造成影響。
筆者認為,埃及發展核電站,是緩解國內能源供求壓力的一大舉措,也是塞西政府提振埃及經濟的重要措施之一。核電站建成之后,將能夠保障周邊地區的能源供應并帶動經濟發展,從而助力埃及經濟起飛。(王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