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亞洲燦爛文明中的一員,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勞動與奮斗中,創造了絢麗多彩、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之所以具有悠久的生命力,在于她的開放包容特色。這一方面表現為中國境內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共同創造,另一方面也體現在與世界文化特別是與亞洲文化的交流上。
亞洲文明曾走在世界前列
早在公元前100多年,中國就開辟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改變了西方人的穿著;而西域的物產和音樂,也改變著中國人的日用習慣和音樂風格。中國的儒學,影響了日本、朝鮮的學術文化發展;南亞的佛教,也影響了中華文化。漢唐時期對域外文化的吸收消化,促進了漢唐燦爛文明的出現;而唐宋時期中華文化的遠播,也影響了東南亞諸國的發展進程。15世紀初,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到了東南亞很多國家,一直抵達非洲東海岸的肯尼亞,留下了中國同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話。時至明清之際,盡管官方采取了“海禁”政策,民間的海外交往并沒有止步,民間通過海上絲路的中外交通日益發達。中國的一些商人和平民,泛舟海上,往來貿易,甚至到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定居,成為今天海外華僑的祖先,為遠播中華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亞洲文明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為推進人類文明進程做出了卓越貢獻。20世紀50年代以來,亞洲各國通過自身努力,在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影響力日益上升。特別是近二三十年來,亞洲經濟總體發展迅速,東亞經濟實現了騰飛,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東亞奇跡”,并成為世界最具經濟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把握亞洲發展脈搏,找準地區國家的利益契合點,適時提出了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與東盟“2+7合作框架”、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一系列重要倡議。
交流互鑒,增進世界理解今日中國
現在亞洲各國沿著古老的陸上絲路和海上絲路頻繁往來,絲路和平互利、開放交流的精神和互通有無、交流互鑒的功效將再次呈現,亞洲各國都將從中國的發展中受益。在人類結成命運共同體的今天,和平與發展成為亞洲各國的共同訴求,推動中華文化與亞洲國家文明間的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解決當代人類發展面臨的共同難題,增進世界理解今日中國,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推動中華文化與亞洲文明的交流互鑒,是解決當代人類發展面臨共同難題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亞洲既是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同時也是熱點敏感問題較多的地區,亞洲國家如何正確處理同鄰國關系,實現鄰國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妥善解決彼此爭議和矛盾,是一個重大課題。中國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中華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實現和諧生態的必然途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是建立健康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以民為本、仁者愛人”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基礎;“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是確保我們生活的世界既和平穩定又豐富多彩的根本保證。
推動中華文化與亞洲文明的交流互鑒,是增進世界理解今日中國的有效途徑。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著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今天,我們選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而是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深植于中國的文化土壤,我們沿著自己的路奮斗追夢,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推動中華文化與亞洲文明的交流互鑒,是實現中國長遠發展目標的戰略選擇。歷史經驗表明,強國之路始于周邊。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首先要得到亞洲國家的認同和支持,要把中國人民的夢想同亞洲人民的夢想連接在一起。中國越發展,同亞洲和世界的聯系越緊密,就越需要鞏固在亞洲的戰略依托。“親望親好,鄰望鄰好。”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踐行親、誠、惠、容理念,不僅是中國對亞洲前途和命運的責任和承諾,更是中國實現自身長遠發展所必須作出的戰略選擇。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我們應當做出符合亞洲發展大勢和時代潮流的戰略選擇,堅持文化的多樣性和文明對話,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