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9日抵達北京,出席第22次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這是他本次擔任首相以來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習近平主席會不會與他會晤,以及如果會晤,采取什么樣的形式,成了媒體關注的一大焦點。
由于安倍去年底參拜靖國神社、在強征慰安婦等歷史問題上倒行逆施,以及他在釣魚島問題上堅持挑釁性態度,中日高層交往幾乎中斷,兩國關系陷入自邦交正常化以來最嚴重的僵局。日方自知理虧,他們將這次APEC會議視為重啟中日首腦會晤不可多得的機會。
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局長谷內正太郎在APEC會議前夕緊急訪問中國,與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達成“四點共識”,日本就釣魚島等問題做了明顯讓步,形成了對安倍今后參拜靖國神社的約束。中日間的這一“意外突破”被認為增加了習近平與安倍“握手并談話”的可能性。
因為安倍帶著能不能與習近平“談成話”的懸念而來,他成了APEC期間北京的一位“特殊客人”,更容易搶鏡頭。他在離開東京前對媒體說,“改善兩國關系的想法從來沒有改變過”。盡管中國社會普遍認為這位日本首相“挺兩面派”的,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經常食言,但中國一些有影響力的互聯網站還是挺突出報道了他的行蹤和表態。
其實習大大見不見安倍晉三,對中日關系是大事,但它不是整個北京APEC的重頭戲。習大大在會議期間要會見很多國家元首和首腦,即使見安倍晉三,后者也只是其中之一。與普京、奧巴馬這些全球重量級領導人相比,安倍的影響力顯然要小得多。
中日關系真正有意義的突破是達成“四點共識”,習近平見不見安倍,多少可以看成兩國領導人對“四點共識”含金量的一種評估。安倍是個始終需要對其“聽其言觀其行”的人,但他的身后還有日本社會,日本對外政策有著非常復雜的形成系統。
即使已有“四點共識”,即使習近平最后見了安倍,恐怕也不意味著中日關系會從此徹底扭轉。中日改善關系仍將面臨很多困難,中國現在很難有“理想的”對日策略,更多時候我們應當注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如此糾結的“中日突破”不應被過分夸大意義。對APEC來說,它更不應搶走太多鏡頭。說到底,APEC不是專為中日改善關系搭的臺子,它是個大舞臺,有很多牽動全地區乃至世界的重大話題和關切。日本人圍繞領導人會見的具體焦慮如果占了人們太多注意力,是不應該的。
中日關系平平淡淡才是真。如今的低潮需要雙方長期努力加以克服,不能靠突破的轟動來取暖,營造不真實的春天。日本官員喜歡對中日關系的進展做意義總結,其實他們應當為改善兩國關系多做些實事,別那么急于表功。把中日關系帶到“谷底”的就是安倍政府,安倍等人離把中日關系帶回到之前狀態還早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