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開啟歐洲之旅。他的外交議程包括,主持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并對德國、俄羅斯、意大利進行正式訪問,還將參加在俄羅斯舉行的中俄總理第十九次定期會晤和第十屆亞歐首腦會議。
中歐關系已經機制化,而且少有意識形態方面的滋擾,并不受地緣政治形勢左右。中歐關系,基于經貿關系的潤滑,雙邊的戰略合作根基已經穩固。中國和“歐洲三劍客”---英法德三大國的關系,目前沒有任何障礙。新一屆中國領導人,又將中歐關系從重點籌劃推向全方位外交。從歐洲大國到中東歐國家以及荷蘭、比利時等重要的歐盟效果,中國新一屆政府的外交經略有板有眼。
烏克蘭地緣政治危機,引發美歐俄激情博弈甚至再現“冷戰”陰霾,中歐關系的戰略深耕有助于提升歐洲的信心。須知,美歐對俄羅斯輪番的經濟制裁,也讓歐洲國家難以承受,尤其是和俄羅斯經濟聯系較為密切的德國、法國和意大利。而且,歐元區遠未走出危機泥潭,甚至面臨著必須要靠寬松貨幣政策來拯救歐元區經濟的嚴酷現實。
烏克蘭牽動的美歐俄政治經濟互博還要無休止地進行下去。經濟復蘇的美國要和俄羅斯對抗到底,作為美國的小伙伴,歐洲各國又不得不附和美國。
在中東,基于傳統的意識形態聯系,歐洲和美國也是聯合打擊IS(伊斯蘭國)的同盟。由此帶來的恐怖主義滲透歐洲的風險,并可能深陷中東亂局的政治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加之美歐聯軍對IS采取的是空中打擊。五角大樓稱美國軍方在伊拉克打擊IS,平均每天耗資750萬美元。外交雜志則認為美國在敘打擊IS的費用高達100億美元。參與打擊的歐洲各國,也要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
從烏克蘭到中東,歐洲都在跟著美國玩政治。這種意識形態的地緣政治游戲,美國才是大贏家,歐洲得失各半。在此尷尬下,中歐之間強化經貿關系和深化戰略合作,對歐洲而言不啻“失之東隅,得之桑榆”。
截至2013年,歐盟已連續9年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連續10年為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2013年中歐雙邊貨物貿易額5590.13億美元,比增 2.1%。依據《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到2020年中歐貿易額達1萬億美元。中歐長遠的經貿愿景是簽訂一項全面深入的自由貿易協定,并為開啟談判鋪平道路。
當然,中歐之間也存在貿易糾紛,如中國產輸出太陽能板傾銷問題,以及最近對中國電信設備制造商華為和中興是否接受政府補貼的調查(未啟動)等。但中歐還是在貿易發展中解決了這些爭端,因為雙方認識到“互相傷害”的代價太大。
因為“棱鏡門”事件,大西洋兩岸之間產生了互疑。這導致了這樣,美歐之間《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的談判中斷。烏克蘭危機和IS極端組織的搗亂,又讓歐洲陪著美國焦頭爛額地對付俄羅斯和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盲目地扔炸彈...
中國和歐洲應該在自貿協定談判上有所進展。如果說中歐拼經濟的力道過弱,讓美歐TTIP談判占了先,中國將面臨著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式的尷尬。